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改革了20多年,为什么一直不能脱困呢?本文认为,根本的原因是改革中政府定位错误,在资金供给上始终没有脱离“输血”的循环,政府的过分干预,客观上造成了国有企业的依赖性,妨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文章着重分析了当前的“核销银行呆坏帐”和“债转股”等改革措施有再次陷入“输血”循环的风险,至于如何在当前的改革中避免“输血”的再次重演,则仍然是老话题,即政企分开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改革不成功、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信贷软约束是中国经济陷入“活乱”循环的根源。经济的“活乱”循环实质上反映出内在体制性症结,反经济周期性的宏观调控不具有解决体制性问题的能力,政府不着力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经济运行的“活乱”循环难以避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不可能成为以利润极大化为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没有必要存在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有必要存在的国有企业财政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成功。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可以形成企业信贷硬约束,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改进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瑞典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措施。(一)调整管理方式。瑞典政府通过议会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政府明确规定企业的目标之后,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受干预。(二)改革企业结构。政府在信贷、投资等方面下放权力的同时,对其八大企业管理局进行了较大改革1.将局属工厂改建成独立的股份公司,分管有关业务,成立控股公司对其进行管理。2.实行集团式管理。3.彻底实行企业化。(三)大规模地进行国有企业改造。政府对长期亏损企业关闭或出售。政府通过增发股票或将现有股票售予私人等措施,在国有企业中引进市场经济力量。政府…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要求国有企业明晰产权关系,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然而,在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单靠政府扶持,政府解困,...  相似文献   

5.
如何改革国有企业一直是政府决策层、理论界、企业界都十分关注并努力探求的课题,也开出了不少影响改革思路的“药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全部归企业所有。1998年底财政部明确提出建立公共支出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预算管理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市场取向的,有了第一步产权改革后,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不管企业,而是应该合理界定政府介入企业的途径。从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来看,政府在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在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逐步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特色改革之路.34年来,政府官方和民间对国有企业改革呼声很高,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突破和成绩,但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国有企业改革步履维艰,阻力很大.本文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历程入手,先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进而探究国有企业改革的阻力并且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着从“国”与“企”关系改革到企业内部关系改革,从分配制度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从症状解到根本解的制度演进路径。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从产权制度创新、治理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制度创新的R-G-M-M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9.
“抓大放小”这一战略方针,是我国在总结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国有企业现状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改革方向而提出来的,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战略性调整。这种战略性调整的实质是按照国有企业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改革,着眼于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一战略方针,处理好“抓大”与“效小”的关系是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1.“抓大放小”是一个两手战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说大企业是实力所在,那么小企业是活力所在。有了一批大型…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试图在国有企业内部寻找解决激励治理的办法虽然可以解决经营的短期激励,但对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突破在保留企业的国有性质前提下搞“两权分离”的思维框架,实现企业长期剩余索取权从政府向民间的转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无可回避。乘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地界定于同一主体是国有企业无法抗拒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只有正确认识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产权制度入手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政府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才能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经营者持大股”是国有股权由政府代理向经济代理转变的逻辑演变的结果,是中国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扭曲反映。它不仅带来更大的社会不公,而且导致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和弱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想化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囚徒困境”,在维持目前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条件下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徒劳的,可行的办法是将国有股权变为债权。  相似文献   

13.
国企改革中政府行为与交易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国有企业在不断变革的政治、经济体制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根本途径是在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下约束社会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的不良行为,降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殖,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有企业财会改革起步,并初见成效;1993年7月1日至今,国有企业财会改革全面深化,取得明显成效。进入2000年,国有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应采用“四制”模式;国有企业经营应利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应有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试图在国有企业内部寻找解决激励治理的办法虽然可以解决经营者的短期激励,但对解决国有企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突破在保留企业的国有性质前提下搞“两权分离”的思维框架,实现企业长期剩余索取权从政府向民间的转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此,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无可回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地界定于同一主体是国有企业无法抗拒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表明,单纯从产权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有很大缺陷的,需要从新的视角去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之所以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国有企业问题,是因为国有企业或多或少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态度及其行为反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国有企业改革所引起的福利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搞好国有企业,党的十五大,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实行“三改一加强”,通过该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得出结论:“三改一加强”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搞好国有企业,党的十五大,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实行“三改一加强”,通过该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得出结论:“三改一加强”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需要深入剖析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在逻辑,企业财务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财务改革分析是剖析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建立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分析框架,对政府、经营者、员工在改革过程中权利地位的演化,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改革历程中所蕴涵的利益相关者逻辑,指出未来的改革方向是借助于市场环境的改变,调整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度与谈判能力,优化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0.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制度创新,必须迫切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效管理国有资产与政府过度干预企业的问题;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与“内部人控制”问题。这有物待于政府在内的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层等各个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