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资产证券化的内涵以及作用进行简要阐述,然后对金融危机和资产证券化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加以详细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对强化资产证券化监理的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之一,自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资产证券化引入中国并被视为解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运行质量高低直接关乎中国金融安全与稳定。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以及对它的政府主导原则、市场推进原则、分业经营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分析,总结并完善出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金融危机的资产证券化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与功能,随后对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进行浅析,透视了资产证券化如何在扩大金融收益的同时,使金融风险放大.对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形式进行再思考后.主要针对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了相关见解,并进一步对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5.
周思敏 《当代经济》2016,(13):12-14
20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在美国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中国资产证券化自2005年开始启动,市场发行规模由最初的17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现在的3200亿元人民币,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证实了其在金融制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贷业务结构的调整,外部投资环境信息的不健全以及个人贷款的潜在风险,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并给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带来一系列影响.本文通过研究住房按揭贷款在国内外的起源与发展,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在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得出帮助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涵义与特点入手,提出资产证券化行为必须遵循的结构性规范。  相似文献   

7.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资产选择及制度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已进入操作阶段,但由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从不良信3贷资产证券化开始的,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不良资产的证券化遇到了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更多的来自法律和制度的健全。本就此从资产证券化资产选择和制度障碍的角度,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发展不仅在于克服认识上的误区,更有待于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从影响资产证券化能力的因素方面入手,建立了资产证券化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相关数据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资产证券化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有关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资产证券化概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转嫁金融风险和逃避金融管制,西方金融业逐步打破了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服务、金融理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10.
王晶 《时代经贸》2013,(4):83-83
自资产证券化进入市场后已逐步走向全球化,成为各国资本市场有效的融资和投资工具。资产证券化也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障碍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金融危机"腐蚀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危机中受影响的金融机构量大且种类多样,危机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该特点产生的原因.首先,抵押贷款证券化机制扩大了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范围;其次.证券化产品的复杂性使其风险的暴露是渐进的;最后,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杠杆化造成了金融危机的持续演进.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通过金融市场、贸易和预期3个机制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高科技产业的高外向性、高风险性、高外部性和高收入弹性使其更易受到外部的冲击,使其出口、就业、融资和产出都面临下滑,并使产业集中度提高。我国应通过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措施来进行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3.
贷款证券化、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以来,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很好地解决了放款机构资金来源约束和流动性约束问题,保证了放款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转移了信用风险,扩大了贷款规模,推动了整个社会GDP的增长.然而,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使证券化所存在的风险和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我国贷款证券化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美国较为成熟的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完善我国证券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长期奉行的过度消费模式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这种过度消费模式的形成既有其传统习惯的原因,也有其理论渊源和政府政策的引导.反观中国的消费模式,尽管已经发生或正在经历转型,但总体来说还是一种谨慎型消费,正是这种谨慎型消费,成为了中国抵御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道屏障.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加快消费转型的步伐,大力促进适度消费,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09 has led to a rethinking of the role of monetary and financial regulatory policy. It has also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 benefi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that focuses solely on inflation and the output gap. This paper discusses financial instabilities in general,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role of monetary and financial regulatory policy in dealing with asset bubble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evaluating appropriate policies to reduc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future financial crises.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演进历史与西方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世界经济增长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本文采用历史考察的方法,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主要金融危机与已形成的代表性的金融危机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了新一代金融危机理论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自希腊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欧元区持续动荡。欧元区总体财政状况并不差于美国等国,但欧元区却率先陷入债务危机困局,未建立统一的财政政策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债务危机的逼迫下,欧元区针对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这事实上是某种形式的财政联盟。在对比美欧财政和公共债务状况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欧元区建立财政联盟的必然性,分析了欧元区财政联盟的实际进展,并进一步剖析了建立财政联盟的一种方案——"蓝色债券"的优点和障碍等。  相似文献   

18.
证券化金融创新与"次级债"危机的道德风险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军  李泽广 《现代财经》2008,28(1):42-46
次级按揭贷款及按揭贷款证券化是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两大金融创新.一般认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根源是全球性流动性过剩、过度的融资套利和松弛的风险控制所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创新机制内含的道德风险和自循环机制,并由此对我国按揭贷款市场发展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金融危机成因与中国金融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至今,国际上不断发生金融危机.而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使全世界再次感受到大型危机的破坏力.对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并且迅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受到本次危机的冲击更加明显.历史表明,每次危机都紧随着一场广泛的社会经济变革,我国应深入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复杂形成机制,并根据本国国情,积极调整发展思路,稳步推动金融乃至全社会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关于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在金融稳定周期中的作用机制并没有形成完整结论。通过分析发现,资产证券化的创新虽然加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但基本功能的滥用使金融稳定中的"脆弱性"因素增加,并通过基础资产的价格波动导致金融不稳定发生,最后通过多种渠道致使金融不稳定演变为金融危机。因此,我们在发展金融创新时必须考虑对我国的适用性,合理把握金融创新的边界,有效构建金融创新的模式、品种、评级机构和监管体系,使其更好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