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熵权法测算我国2004-2017年30个省市科技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滞后(SAR)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变化二者上升幅度明显,差异有所改善;科技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二者在经济发达地区有高—高集聚现象,在经济欠发地区有低—低集聚现象;科技金融对全国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对经济发达地区正向空间效应更为显著,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水平对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大数据产业对金融科技的作用机制,选取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测度大数据产业对金融科技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并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检验大数据产业通过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对金融科技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产业对金融科技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大数据产业可以直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并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9.42%,说明大数据产业可以通过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来间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金融发展与中国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非国有部门贷款/GDP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股票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明显;保险市场对技术创新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科研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均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但是,FDI对我国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FDI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金融发展、FDI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判断出两个核心解释变量的空间分布是非均质的,随后又利用LM检验与稳健的LM检验得出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交互效应。最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对模型估计中的变量系数进行溢出效应分解,发现金融规模显著抑制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FDI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我国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绿色金融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且本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对邻近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从中介效应来看,绿色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在绿色金融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传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0—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熵值法分别测度生态福利绩效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然后基于Tobit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福利绩效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存在差距;在传导路径上,绿色金融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转型效应两条路径提升生态福利绩效;考虑空间因素后,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生态福利绩效,但在西部地区的影响效果尚不显著。为提升我国生态福利绩效,从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发挥东部地区的示范扩散效应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发展格局下,数据已然成为愈发关键的生产要素,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契机。理论阐述数字普惠金融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域的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各地区的共同富裕指数,通过面板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还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促进作用因市场化水平的不同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而且技术创新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应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王鹏飞 《南方金融》2012,(12):99-102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测算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并建立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对2000-2011年广东各市金融发展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明显,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广东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空间自相关性。为此,广东应更加注重金融发展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正视并遵循金融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加强区域性金融合作,推动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执行区域差异化货币政策,给予落后地区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指数合成法计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5年的科技金融发展综合指数,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带"高高"集聚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低低"集聚的特征;科技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2011—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效率.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会显著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在中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结构特征.随着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基于耦合度模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测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量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其产业融合,其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后直接效应为负,但总效应为正,进而反馈调节其相邻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鉴于此,应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合理引导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信息技术新优势,建立一体化信息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2.
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关联关系,以及财政教育支出对农村减贫的空间关联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空间关联上呈现出复杂、多线程的网络结构;区域间财政教育支出差异和人力资本差异与农村贫困联动矩阵呈现显著负相关,区域间技术发展水平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农村贫困联动矩阵呈现显著正相关。加强我国农村贫困的治理,需要考虑财政教育支出的空间关联作用,实施定向的、梯度推进的区域协同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全要素生产率度量城市发展水平,考察国家审计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家审计功能作用发挥提高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国家审计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家审计可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水平,进而促进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国家审计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地方金融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国家审计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还存在动态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杨伟中  余剑  李康 《金融研究》2021,486(12):75-95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陆续出台且支持力度不断强化,政策效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将绿色金融政策和绿色转型纳入可持续投资(ESG)资产定价模型,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对风险资产均衡收益和企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其次基于绿色债券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这一准自然实验,分别从企业融资成本和绿色创新两个角度实证检验绿色转型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1)央行担保品类绿色金融政策通过降低绿色债券的信用利差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激励,同时通过提高棕色债券的信用利差给棕色企业的绿色转型带来倒逼促进作用。(2)这一影响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内作用更为显著,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弱化。(3)央行担保品类绿色金融政策通过融资途径显著提升了棕色企业的绿色创新,倒逼棕色企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随机效应面板泊松回归模型,考量不同类型的金融支持措施对我国东、中、西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东、中、西各区域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资本市场的金融支持只对东、中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只对西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金融支持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通过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和体现区域差异、建设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共享机制、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等措施可以提升金融支持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伟中  余剑  李康 《金融研究》2020,486(12):75-94
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及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科技创新已成为新时代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文以金融驱动技术进步的视角,构建内生增长DSGE模型,分析金融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佐证了我国技术创新的逆周期性,并发现金融资源在企业生产性投资与创新投资之间的分配,可以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技术进步率两种途径影响经济增长,且这两种影响之间存在“跷跷板”关系,但后者更具主导性。在此基础上,诠释了金融、技术与经济的动态传导机制:经济扩张期,企业生产规模扩张,金融资源对生产性投资的支持增加,对创新的投入相对减少,技术进步率放缓;经济收缩期,企业缩减生产规模,金融资源对生产性投资的支持减少,对创新的投入相对增加,技术进步率提升。本研究的政策启示为,面对当前发展新矛盾、新挑战,应把握发展新格局、新机遇,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机制,鼓励创新投资,充分发挥股权市场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作用,并辅以稳健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激活企业创新需求,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金融发展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研发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而对外开放通过示范效应、溢出效应以及拉动有效需求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从全国层面看,金融发展与对外开放均对我国区域创新具有推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并不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地理特征,依据2006-2015年30个省市相关数据,测算农村普惠金融水平;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检验普惠金融发展空间集聚效应.结果发现:各省市农村普惠金融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局部空间差异逐渐缩小.普惠金融集聚与农民收入变化之间存在正空间相关性,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鉴此,应加强区域空间金融合作,提高保险业普惠度;加强地方政府之间交流合作,发挥普惠金融集聚辐射作用,推动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区、市)平衡面板数据研究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空间集聚特征,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异质性。发现省际跨境人民币结算呈现高-高、低-低的聚集趋势。通过构建多维度金融发展指标检验发现,金融发展规模、金融集聚、金融开放度均能有效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并呈现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金融开放度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金融发展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正向溢出效应从2015年之后转变为负向溢出效应,通过更换权重矩阵发现结论依旧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