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路径依赖理论框架下,分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和关键事件对国际金融中心变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梳理、分析和总结了伦敦和纽约金融中心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后续效应和经验启示.基于上述案例研究,结合北京经济金融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北京金融中心建设能够运用的关键事件及其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个由路径依赖性质主导同时又不断受到外部冲击影响的复杂系统,在“刺激——反应”原理的支配下,其变迁并非单纯源于自身的主动建构,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是外部冲击使然。文章将复杂开放系统中的路径依赖与蝴蝶效应运用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当中,归纳并总结出国际金融中心变迁机理。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基于“(蝴蝶效应)路径依赖——蝴蝶效应——路径转换与新路径依赖……”模式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希望能够给国际金融中心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看中国金融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银弟 《中国金融》2003,(10):54-55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变迁路径,并将影响中国金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研究这一变迁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今后金融制度变迁的影响,对避免制度变迁的效率损失、保持制度变迁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诺斯在《制度、制度变  相似文献   

4.
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是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金融制度变迁无一不是在政府供给主导下进行的,而且,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变迁的主导方式。这一制度变迁方式是由我国政治经济金融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依托,从制度设计上服务于国内市场的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受制于各种条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路径依赖和渐进性的特征,必然遵循国内金融中心——区域(亚洲)金融中心——全球金融中心这一发展路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中央大政策的支持,需要上海地方政府提供舞台,需要全国的协作,更需要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四、路径依赖、蝴蝶效应与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19世纪上半叶,纽约取代费城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之后的纽约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尽管经历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依赖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30年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大批金融机构聚集于纽约,使纽约迅速发展成为先是与伦敦并驾齐驱而后超过伦敦的全球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7.
韩国金融制度变迁对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金融制度是典型的管制金融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制度。本文通过分析韩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结合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探讨其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金融体制经历了从计划金融到市场金融的历史变迁,而实质性的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是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变迁方式表现出了强制性、渐进性、滞后性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变迁进程的路径选择以及政府行为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今后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取向和政府应该担任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金融体制经历了从计划金融到市场金融的历史变迁,而实质性的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是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变迁方式表现出了强制性、渐进性、滞后性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变迁进程的路径选择以及政府行为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今后变迁过程中的路径取向和政府应该担任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路径依赖是新制度经济理论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从制度安排方面对税制改革的轨迹差异进行分析,可以解释路径依赖对税制改革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机制,即税收制度安排的差异叠加在不同的税收制度环境上,会把税收制度变迁引向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要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从而达到高效的路径替代.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会对一个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陆续提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或国际金融中心的计划,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源争夺、无序发展等现象。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复苏缓慢,而中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旧保持稳健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主要城市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带来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金融中心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金融集聚机制及金融辐射机制,认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将经历从区域金融中心到国际金融中心的演进路径;最后就如何有效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历经几次制度变迁.一直想走一条合作金融的道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并没有达到改革所期望的目的。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给改革造成了一些障碍。而产权问题则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一直未能很好的界定产权关系,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体制和长远发展。因此只有解决了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路径依赖问题.才能更加有效地为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成功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出路在于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因此选择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产权问题中存在的路径依赖.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和改革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制度经历了从市场金融到计划金融再到市场金融的历史变迁,而真正的现代市场化金融制度改革是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其制度变迁表现出了强制性、渐进式、路径依赖性以及滞后性等主要特征,但也正在发生一些积极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无论从制度存量和制度增量的创新,还是金融总量的增加和金融市场功能的增强,不过这些变化并不深刻,在金融组织结构、市场功能以及金融监管和金融宏观调控等方面仍未发生质的变化。从改革取向看,中国金融制度应在金融市场制度变迁、金融产权制度变迁和金融调控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一分为二"分析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取得的成绩和问题。文章认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仍处于较低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比较欠缺,"制度模仿"滞后于"技术模仿";原因在于"路径依赖"惯性大于"制度变迁"动力;"制度创新"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枢纽,既可聚集大量国际金融资源,又可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前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正朝着均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有望形成“三足鼎立”“全面开花”的新型格局。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制度经历了从市场金融到计划金融再到市场金融的历史变迁,而真正的现代市场化金融制度改革是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其制度变迁表现出了强制性、渐进式、路径依赖性以及滞后性等主要特征,但也正在发生一些积极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无论从制度存量和制度增量的创新,还是金融总量的增加和金融市场功能的增强,不过这些变化并不深刻,在金融组织结构、市场功能以及金融监管和金融宏观调控等方面仍未发生质的变化。从改革取向看,中国金融制度应在金融市场制度变迁、金融产权制度变迁和金融调控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18.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North在1968年曾在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他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状态。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就十分困难。因此,在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并不断解决“路径依赖”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金融监管体制变迁与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看,对金融监管体制变迁存在很多争论,统一监管模式也有弊端;金融监管体制变迁受六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存在路径差异,日本、英国、德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其符合自身特色的变迁特征;对中国金融制度安排的研究也呈现不一致的结论,特别是次贷危机后对如何建设分工合作、功能导向的立体化综合监管模式的问题观点不一。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从金融创新、宏观经济风险、法律因素、政治制度等方面对金融监管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以及金融监管模式的不同选择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20.
敦志刚 《海南金融》2023,(12):29-37
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压器”及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压舱石”,被视为反映全球金融发展的“晴雨表”,在全球资本汇聚、实体经济增长以及创新支持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均遵循“供给引导型”模式的发展路径,即金融业的发展优先于其他经济领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催生了相关的经济活跃度,为当地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各具特色的发展特征,分析海南自贸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约束条件,并结合海南自贸港全面“封关运作”实际,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