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2):60-61
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在过去的一年里,多家银行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投资管理》2009,(3):32-32
一.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只是一个估计值,不是最终收益率。银行产品推销员的口头宣传不代表合同内容,合同才是对理财产品最规范的约定。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过高,切莫陷入“预期收益”误区。  相似文献   

3.
保险     
《大众理财顾问》2009,(7):12-12
据普益财富最新统计显示,5月份有461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到期年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财产品近140款,市场占比为29%;91.45%实现了预期收益,这是2009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月收益实现率首次超过90%。  相似文献   

4.
2004年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开元之年,当年12家商业银行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123款。时至2010年,就有约90家商业银行共发售10000余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速度可谓“超常规”。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和高额负债等现象,却似乎在暗示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投资者之间正经历着“七年之痒”。  相似文献   

5.
客户遭遇“零收益”之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柏 《金融博览》2008,(3):18-19
从2007年年底开始,各家银行陆续公布了2007年推出的各款理财产品收益,多家银行的挂钩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近两年发售火暴、势头强劲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面临一场“信任危机”。一向被认为风险较低的保本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何频现零收益?银行该如何面对?客户应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6.
2007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异常火爆,使其成为各行稳定存款、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业务。然而,投资者对收益的过高预期,银行出于竞争压力用高预期收益率吸引投资者的做法,为双方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如今,随着不少理财产品的陆续到期,部分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成为部分投资者的“伤心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议论。  相似文献   

7.
《投资与理财》2014,(4):35-35
与春节前相比,节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回落较小,各家银行近期新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仍保持在5%-6%。在业内人士看来,超过6%的收益,在2014年可能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常态。  相似文献   

8.
最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没有上升,而是出现了微幅下滑。特别是国有大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多只有4%,只有部分中小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维持在5%一6%。 今年以来,尽管银行理财市场并未给我们带来太多惊喜,但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出了不少新变化: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延长、预期收益率走低、银行热推净值型理财产品等。眼下正值年底,专家建议,救资者可趁机配置中长期理财产品,提前锁定未来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也相应增长,居民的理财意识更加强烈,他们已不满足于银行储蓄带来的微薄收益,而要寻求高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产品。针对这种现状,各大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理财产品。除以往的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外,近年来更是推出了货币市场基金、人民币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以吸引资者,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如2002年7月开始登场的信托理财、2003年底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以及2004.年9月面世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都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欢迎。然而随着理财产品的日益增多,这些理财产品究竟各有什么特点。能带来多大收益,适合哪类人群,广大投资者却未必知晓。  相似文献   

10.
月度新闻     
银行Bank银行理财产品9成实现预期收益据普益财富最新统计显示,5月份有461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到期年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财产品近140款,市场占比为29%;91.45%实现了预期收益,这  相似文献   

11.
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和稳定客户的主要渠道,因此,2007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将会以更高的收益,更为创新的设计来吸引客户.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在提升收益水平的同时,风险也在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12.
王大贤 《金融博览》2010,(16):35-38
当下,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俯首可摘的牡丹,也可能是长满了尖刺的玫瑰。这几年发生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就是最好的警示。那如何善用门道购买理财产品呢?  相似文献   

13.
王紫 《中国金融家》2008,(2):172-173
理财已是当下最流行的财经字眼。理财产品当然也是各大金融机构放手力拼的热门货色。2007年被誉为理财元年,而大量理财产品也将于今年陆续到期。但在刚刚经过一波牛市冼礼的中国资本市场,今年年初却频频爆出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事件,浦发、民生、深发展等响当当的银行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4):35-35
在个人理财工具选择上,银行理财产品是最为常见及收益稳健的理财方式。即便如此,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2013年不仅意味着上了个台阶,而且这一年顿不平静,发生了不少“囧事”。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到期以后,出现了低收益、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现象,一时间银行成为众矢之的,购买了理财产品的客户们牢骚满腹,但又得不到实质性的安慰,各种议论、调查、投诉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投资管理》2011,(6):36-36
细节一:认清产品类型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分类方法不同,种类也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分为保证收益型和非保证收益型。此外也分为固定收益型和浮动收益型。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应首先再清楚产品类型、风险多大、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亏损,同时再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17.
吴辉 《投资与理财》2013,(23):56-56
临近年末,银行资金紧张状况难以缓解,银行揽储压力依然较大,高收益理财产品仍是银行的揽储利器。因此,银率网分析师建议,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5%至5.5%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应较为容易购买到。  相似文献   

18.
张先生属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这几年他的资金几乎都是以存银行为主,前年的时候,他看到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银行储蓄高出很多,于是便把到期的外币买成了理财产品.但后来由于汇率的变化等原因,银行的理财理财产品并没有实现"预期收益",实际拿到的收益几乎为零.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了.  相似文献   

19.
一向颇受大家信任、被认为收益非常可靠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近期爆发出一股“零收益”的风暴,预期收益30%最终变0、浮亏近70%……“零收益”理财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在不可控制的市场波动因素之外,隐藏在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此时,似乎已经到了我们为银行理财产品把脉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时代金融》2014,(3):34-35
余额宝、理财通、定投宝……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一个接着一个,让一向淡定的银行不得不出招应对,先是推出类余额宝产品,接着是利率一浮到顶,再就是理财产品收益不断提高,直到推出银行端的P2P网贷高收益理财产品抗衡,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存款外流,2014年无疑将是银行打响反击战的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