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沟通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息资源的享有和有效沟通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而如何克服创新过程信息沟通障碍,实现信息资源的正确传递和充分利用,则是构筑这一基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为强化校企合作创新,发展具有实质意义的合作创新网络,需要从网络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形态、发展路径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形成有助于网络构建、运行、持久与优化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上,应适应时代发展主题,深化协同创新思想;发展目标上,应主动承担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网络;发展形态上,依据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范式的转变,实现创新网络向创新生态网络转变;发展路径上,应紧密结合技术创新活动的时代特征及地区技术经济发展需求,采取开放式的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3.
宋道杰  代元军 《经济师》2009,(5):234-235
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深入研究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正确处理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几个问题,处理好几个关系,是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已被许多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所积极运用和实践.分布式创新的合作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博弈过程.基于博弈理论,通过参与分布式创新的企业间的一次性合作博弈、重复合作博弈和合作协议约束下的合作博弈模型的分析,阐释了分布式创新合作机制形成的机理.博弈模型分析表明:企业之间的一次性合作博弈不能建立分布式创新的合作机制,重复合作博弈为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分布式创新的内在合作机制提供了可能,而合作协议的事先引入则更有利于分布式创新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作的稳定.根据以上分析,从重视和加强合作协议和合同的管理、构建分布式创新信任机制、建立惩罚和退出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分布式创新合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运行机制调查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亮  刘岩 《技术经济》2011,30(8):32-38,112
根据河南省60家创新型企业的调查数据,从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信任机制、学习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这5个方面对校企合作创新网络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但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科研成果过于注重理论,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校企合作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粘滞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低知识粘性,促进知识的顺利转移是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根据Szulanski G的内部粘滞知识转移四阶段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在不同转移阶段的粘滞性形成原因,提出了降低合作企业间知识转移粘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企业规模日趋扩大,企业内部之间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为了搞好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与合作,管理要运用各种方式,进行不断的、广泛的信息沟通和意见沟通,因此,沟通是协调功能的基础,良好的沟通,对于改变员工的行为,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试论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合作创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钏 《生产力研究》2003,(1):239-241,246
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机制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的合作创新机制 ,二是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 ,三是横向合作创新机制。在合作创新机制总体模式中 ,企业内部合作创新机制是核心 ,同一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和横向合作创新机制具有选择性和动态性 ,它们的运行必须以内部合作创新机制的有效运行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结合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分析了产学研共生演化过程中生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落期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学研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以及竞争合作共生演化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学研方与产方多阶段博弈的行为,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忽略绝对优劣势,形成你追我赶的螺旋式上升的新常态;重视组织结构协同和过程协同,建立“政产学研资介”协同创新新型委员会;牢牢把握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的逻辑关系;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体系和科技信息沟通平台。只有在不断加强自身水平上保持产学研动态平衡,才能推进协同创新健康可持续运行并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合作创新是一种突破企业边界的外部技术协同活动,它涉及到一系列多层面主体在平行层次和跨层次的复杂交互活动。界面管理理论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效工具,它指导了如何在多主体间有效地协调和解决交互矛盾,最终提高界面目标实现的有效性。本文运用界面管理思想构建了一个企业合作创新的界面层次分析框架,将合作创新管理的关键定位于界面管理。合作创新包含两类界面横向界面和纵向界面。其中,横向界面是指伙伴企业平行层次的对等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包括企业间组织层界面、项目团队层界面和个体层界面;纵向界面则是指伙伴企业间垂直层次的、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不对等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包括项目团队与组织间的界面、个体与项目团队间的界面。这些界面的运行过程和特点表现了跨组织活动的运作机理,而对这些界面进行恰当有效地管理则直接决定企业合作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知识管理对合作创新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管理的重点内容;评估现有知识、加强合作双方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为合作创新企业开展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设计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优化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团队创新绩效,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提出沟通管理对知识创新过程及其绩效有较大的影响,但是沟通管理如何优化知识创新过程进而影响其创新绩效,在此之后创新绩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考察了沟通管理在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过程中正、负反馈的动态特性;对沟通管理在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中的反馈机制进行了数学描述,并解释了知识创新绩效形成S型曲线的原因;最终提出了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过程中沟通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各种管理理论对创新的两种形式即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的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及它们对组织发展所发挥的作用,阐述了平衡两者关系的重要性,提出目前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二元组织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合作创新与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创新能够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我国目前的市场结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和信誉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创新文化的局域性與國際化創新團隊的信息溝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文化是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国际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与传统科技文化相比,局域性是创新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创新文化的局域性使得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基石,重视技术创新中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的整合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战略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经营中政府的职能与创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营是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有机结合,如何界定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职能和地位,是城市经营中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基于分行业数据的DE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上海市13个主要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政府研发投入的力度较大,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正在形成,但是尚有一些行业其研发投入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推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竞争机制的引入,同时发挥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的作用,不断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并结合行业特点动态调整政府介入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制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3):116-121
选取上海市17个行业的原始指标,建立评价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阻碍产学研有效合作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市场结构(竞争程度)不同的行业其主要障碍因素存在差别,对于(自然)垄断、垄断竞争和准完全竞争行业来说,主要障碍分别为人力资本效率、客观环境因素和能力改进效率。因此,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应依据不同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特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