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 现代城市行政的核心矛盾是行政权力与相对方权利的矛盾.行政法学平衡论认为,一方面,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必须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权力,并维护这些权力有效地行使,以达到行政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强调行政公开,重视公民的参与和权利补救,以及对行政的监督,两者不能偏废.新加坡的城市管理较好地体现了平衡行政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途径,以政策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实质上是利益关系,根据这种利益关系可以对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做出界分。公民政策参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现实的反映,只有将公共政策体制和制度作为重要变量纳入分析视野,才能推动公民政策参与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它阐述了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公共选择等核心概念及理论。文章在我国公民参与的现实原因及背景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民参与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公民的参与程度已经成为衡量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政策是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治理工具,它必须公平体现公民的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政府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国公民政策参与还面临很多困难.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公民政策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比较成熟公民政策参与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构建政策网络治理为根本路径,从改善制度和技术、提升公民参与能力、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健全保障机制以及促进有序参与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一些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制约因素及补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约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因素有:政策主体权威的衰减;决策主体违背决策程序;公共权力偏离公众价值取向;低水平的公民参与。为提升公共政策合法性,应采取以下策略:提高政策主体的综合素质;完善决策程序及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快法制化进程、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公民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政府行政的官僚体制与民主模式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国情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前者从主观意愿出发,追求过于机械的效率最大化,但往往因脱离实际而事与愿违。后者注重公益、公权和公民的广泛参与,虽然形式上政府权力有弱化的趋势,但因减少了多方矛盾的冲突与利益博弈,社会整体的损耗降低,弥补了泛民主化对行政效率弱化的缺陷。对比官僚式与民主化行政的特点,政府行政的最佳模式选择应该是效率与民主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公共服务行政理念逐步树立,我国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议活动的现象在逐渐升温。由于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和旧行政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公民评议政府"活动仍存在着区域差异、评议部门过多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转变行政管理观念,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等途径,完善我国"公民评议政府"活动。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由行政立法的特性所决定,是民主决策和权力制衡的需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更好地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通过行政立法听证的途径强化公众的参与,具体实施中应强调听证的公开性、广泛性以及听证结果法律效力的清晰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机制是行政决策科学、公平与合理的重要保障.行政决策制定过程中制约公民参与的客观限制因素主要有公民参与技巧不足、信息不公开或不对称、参与机制不完善等,应当从提高公民参与的技巧、完备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民参与机制等方面提高行政决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一般从行政客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信访是公民合法权益受到公共权力侵犯后,为公民在行政领域提供的一种权益补救措施。但少有从政府的角度探讨信访制度在利益协调机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文章试图从政府主体这一新的视角,来探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利益冲突和矛盾的根源、实质以及信访制度的的利益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背景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价值和意义已获得学界较大共识,但是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具体形式,它们又构成怎样的整体参与模式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阿恩斯坦的公民参与阶梯理论,建构九类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整体模式,提出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模式选择策略,并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研究讨论分析框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作为公共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公共政策参与的主体之一,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公民、公民参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在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过程及其特点,并从现实出发,提出了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众崛起时代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公民参与出现了治理困境。从公民参与向公民治理转变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基本途径。公民治理是公民崛起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以公民为中心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它具有独特的概念框架与理论模式。公民治理与公民参与及流行的治理理论相比具有诸多的理论创新之处,为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实践理念的协商民主具有提高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决策的科学性、政策的执行力,培养和发展公民的治理能力,提升社会资本存量等价值。而规范的制度形式是实现协商民主实践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证。西方各国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反复实践中创造了公民陪审团、协商民意测验等典型的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特质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出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新潮流。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虚拟的平等性"以及放大性的特征。基于伦理学的学科理据,公共利益、自由、宽容等成为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顺利展开的必要伦理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是一个伦理问题,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必须遵循效率、公平、生态、利义统一的伦理原则。针对目前城市土地利用政策中伦理缺失现象,必须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扩大和完善公民参与,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型土地利用政策体系,更加注重公平理念,加强政策主体的职业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当代人的发展外源性力量来自于现代性场景的特殊效应,印共时性挤压。在共时性挤压背景下.当前中国,公民成长主要集中在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教育的提供两个方面。对公民意识的觉醒来说,一则公民主体意识增强而又有所不足.一则公民诉求意识凸显而又不乏缺憾,这意味着公民意识的养成还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助,这就是公民教育问题。在当前。国家既要树立公民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又要立足公民资格、公民认同以及公民能力三个基本主题,展开公民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