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该文立足现代城市的开发,结合城市公共文化,从文化、工商业多元发展、民族多元文化、文化资源、城市定位、体制建设、文化场馆建设和政策、人才和资金投入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城市开发的现代多元、可持续和生态文化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城市形象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外显。城市想要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重视城市形象文化的建设。本文拟探讨城市形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城市形象文化建设融入城市经济建设的途径,以期对河南省城市形象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著点击     
本书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建设部总规划师陈为邦教授多年来在城市工作中的思考与研究之作,共55万字。全书分为城市思想、城市科学、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形象、环境与防灾六个部分,涉及城市发展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实践,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研究城市。由于  相似文献   

4.
当前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很多,但文化是基础,文化更关键。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文化是城市之魂,它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其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来衡量,建设国际化城市必须要以先进的文化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是实现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北应当以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心,通过促进居民生活方式与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湖北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科教优势,构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约束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促进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湖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与此同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循环农业和低碳装备制造五大低碳产业。  相似文献   

6.
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应建立在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个体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基础上,即城市发展应实现包容性增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促进了经济包容性增长是亟需解答的问题。文章以“宽带中国”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在构建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科学衡量包容性增长水平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80个城市2007—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等多种实证分析工具对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政策显著促进了经济包容性增长,且政策具有推广与累积效应;数字普惠金融覆盖面扩大、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机制;在东部与中部地区、大中规模城市、较高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地区以及高创新活力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包容性增长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此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地区经济包容性增长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丰富了有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为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社区建设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建设为城市化奠定竖实的基础,并巩固城市化发展的成果。社区文化建设铸造城市文化灵魂,为城市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社区经济建设为城市化发展奠定物质保障;社区管理职能的加强,能提高城市运行效力,为城市管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发挥和释放社区发展潜能可为实现城市现代化提供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鲜有文献从微观层面客观评价该试点政策的企业生产率效应。研究以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探讨了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高辖区内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果依然有效。此外,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可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途径作用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试点政策的正向影响效果也因企业所有制特征、行业特征、城市特征不同而产生差异。研究结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经济是城市运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并成为经济支柱.但是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需要发展高等教育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说到底是人本经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重要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入手,从区位、交通、城市发展现状、产业、文化和机遇六个方面分析了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可行性,并提出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实现路径:做大做强第二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优秀城市文化、建设生态城市、省里给予及时的政策扶持,把淮安早日建成苏北腹地加工业中心、商务中心、优质农产品供给中心、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以带动苏北腹地整体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有着丰富的遗址、山水、宗教、工商、名士、戏曲等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国家中部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推动,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和发展机遇;在宏观政策层面实施统筹发展、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地域文化丰富的国家.实施城市群战略是当前一些地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地域文化对于城市群建设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地域文化既有可能促进城市群建设,也有可能抑制城市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城市群建设的设计时,需要考量地域文化间的耦合性、互补性、调适性.用实证的方法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审视城市群建设,是深化城市群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从城乡二元发展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变革。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欧洲已经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群网化的城市体系,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是决定欧洲城市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中国应通过构建多中心、多层次、群网化的城市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降低要素和产品流动的空间成本,进而促进城市体系的网络化;打造一批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优化城市体系的层次格局;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产业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金融服务发达的中心城市;塑造城市间链网化分工体系,推动多中心、多层次、群网化城市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城市建设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以形成和强化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6.
庄菁 《当代经济管理》2003,25(4):16-18,49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居民收入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下,各地区的居民消费着眼点应有所不同。本文认为,目前全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的着眼点为交通和通讯;此外,东部地区还应以居住消费为主导;中西部地区扩大内需的策略除交通通讯外,还应放在娱乐教育文化和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商业街建设如火如荼,各地纷纷掀起"造街"热潮,其中以杭州最为显著,商业街经济正强力助推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区域产业繁荣。本文围绕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杭州商业街发展模式为例,探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街建设基本原则和管理运行模式,把握商业街建设战略,为深入推动各地商业街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有利于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提升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经营中的政府角色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方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政府间的竞争。城市要实现有效、可持续发展需要运用城市经营的理念。城市经营的内涵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它不仅仅是经济资本的经营,更重要的还包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经营。在城市经营中,城市政府应担当起城市发展的规划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服务者、社会保障制度网建立者、社会资本的培育者等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系统的金融政策,浙江落实了直接接管、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政策,逐步形成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相契合的大一统的金融体系,在当时资金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稳定,与此同时,浙江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因而几乎停滞,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又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高校应根据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