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点,认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突出隐患。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要做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2.
论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人群管理战术的先期准备工作和现场处置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研究,试图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人群管理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战术行动方法。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财处置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信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地方政府形象塑造的最要分水岭,而在此过程中的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突发事件捂而不说、公而不开,必然引起媒体对事件背后真相的集中追问,就会演变成媒体危机.进而成为公共危机。只有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公布真相,才能抢得舆论引导的先机。  相似文献   

4.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很大的的危害性,对校园稳定的影响极大。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通常包括政治类案件、治安纠纷案等等,具有时空的不稳定性、目标的针对性、起因的合理性、类聚群体性等特点。应依据早介入原则、疏导原则、依法处置原则等进行处置。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以及社会转型不断加快,高校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等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随之出现了突发性、危害性、误读性及扩散性等特点。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合理表达利益诉求,控制事态升级,预防发生群体性事件,就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管理乃至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与利益格局调整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不断凸显,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名词,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决策者和具体执行者,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了职责,将直接关系到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和权威,关系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也会影响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进行,利益分配模式不断变更、社会各个阶层剧烈分化、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复杂等一系列因素都使得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已经呈现突发性、过激性、策划性等特点,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逐渐加大,已经成为国家和谐、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法律视角出发,旨在总结探讨出法律方面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CAS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风险动态演化成为公共危机的触发事件,它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复杂系统中多元利益主体互动、博弈的产物。本文以建构论危机观为指导,从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入手,试图在厘清多元利益主体间变动不居的关系基础上,植入群体性事件情境下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即CAS)分析。  相似文献   

9.
日益频发、高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尽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很多,但都可以归结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为指针,以完善利益分配均衡机制、政府官员问责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为抓手,着力协调和控制利益冲突,构建一套预防性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利益调控机制是地方政府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部分群众参与,因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而采取非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集体性活动。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原因有三:一是利益分化日益复杂且呈现冲突性的特征;二是利益表达不够充分且协调困难;三是利益维护机制虽已建立但效果不明显。解决好群体性事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健全多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体现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与维护机制;完善纵横协调、四位一体的综合利益调整与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公共地役权之私法介入的可行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地役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抗第三人而要求私法财产权人持续承受某种负担的权力,它因所涉公共利益而具有公权的本性。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单一公法的形式调整之,但却无法充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也不能切实保障私权利益。因此,私法手段的介入是必要和可行的,具体表现在:公法和私法相互融合;与役权制度一脉相承;公权机构服务意识提升;公民私权意识觉醒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提升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努力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消费方式;要依法实施对生态资源、环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群体纠纷日益增多。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我国也不例外。要解决好群体纠纷,必须明确其类型,以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世界各国典型的群体纠纷解决类型,并对他们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哪种方法适合我们国家。最后,要想更好地解决群体纠纷,就要明确群体诉讼在我国的事实与法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求努力解决之。  相似文献   

14.
和谐首先是利益分配上的和谐,而市场经济在分配利益上是有缺陷的。市场经济再加上改革成本分摊的不合理加速了我国以经济收入为尺度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冲突。执政党不能只以阶级斗争视角看待社会冲突,而要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不是划一,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指在有差距的基础上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政府在构建和谐中的作用是市场和企业不能替代的,企业优先讲效率,政府优先讲公正,这是企业与政府最大的不同。只有公正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还应培育社会组织,分担政府转变职能后转移的职能。畅通民意渠道,建立反映民意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法社会学是将法律置于社会背景当中,研究法律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法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转型引发的利益冲突、农民的环境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司法救济对农民的环境权保护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法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防治路径包括化解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冲突、畅通农民的环境利益诉求渠道、完善农民环境权的法律保障制度以及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受害者的司法救济力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结构下,封建王朝在其演进过程中,农民集团和官僚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对税赋改革的影响会导致"黄宗羲定律"的形成。税赋愈改愈重使得农民在当朝所能获得的效用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从而导致农民预期起义成本的降低,当这种预期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农民集团会采取有效的集团行动并转向对新的政治体制的寻求,最终完成朝代的更替。这一过程可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建立适当模型,从而对中国社会特有的王朝更替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