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空间结构相结合,把各种交通方式集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规划。其作用是建立与城市用地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相匹配的城市交通系统,全面分析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综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从而使城市交通系统有效地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态,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组团式城市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探讨组  相似文献   

2.
根据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定义,建立城市群空间结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进行排序。参考相关文献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度的处理方法,利用分值区间对不同量纲的各指标进行赋值,求出城市群空间结构综合评价值。通过计算运输通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综合弹性系数,对运输通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并通过算例分析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高速铁路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中的作用,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构造了表征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蔓延指数,运用多期DID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化,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塑作用在中小规模城市和位于三大城市群以外的城市中更显著。机制分析发现,高速铁路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建成区面积扩张导致城市空间结构趋于分散化,劳动力集聚则在高速铁路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起到遮掩效应。研究对于更好地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和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兰新高速铁路河西走廊段交通网络现存问题,根据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研究该地区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测算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组成的交通网络的分形维数,并分析上述对象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计算结果表明:兰新高速铁路河西走廊段交通网络的长度-半径维数和分支维数的拟合度较高,该地区交通网络的密集程度很低,区域通达性差;区域间拟合度未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城镇空间结构表现出自相似性,呈现空间不均匀的集聚格局;城镇空间结构的规模分布大致能与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相匹配。  相似文献   

5.
航空城空间结构离不开对土地的依托,同时也是航空城土地利用的具体表现.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航空城的概念、临空产业形态、航空城形成的动力机制等领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航空城的空间结构有了简单的介绍,但对于航空城空间结构形成的动力机制、形成路径及其形成模式的详尽研究尚属空白,而对航空城空间结构的形成进行分析,对于未来航空城的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采用旅游中心度分析法对河南省的旅游空间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首先,河南省的旅游空间结构第一梯队为郑州、洛阳和开封,焦作、安阳、新乡、三门峡构成省内第二梯队,其余城市综合实力差距明显,居第三梯队,整体呈现"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态势;其次,研究认为高速铁路网形成后,河南省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即省内旅游规模扩大,郑州的省内旅游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二级以上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大幅提高;最后,对河南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交通影响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高速铁路通过缩短时空距离、降低时间成本、增强目的地可进入性等方式改变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影响区域旅游的发展。基于"核心-边缘"和"点-轴"理论,探讨高速铁路影响下海南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从海南旅游市场、海南旅游空间格局、海南高速铁路旅游发展制约等方面分析环岛高速铁路对海南旅游发展的影响,提出打造差异化高速铁路旅游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等发展路径,以促进海南旅游发展、转型与升级。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结构要素构建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以郑州—西安高速铁路沿线的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速铁路建成后对沿线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郑州、西安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加强,成为郑西高速铁路沿线两端的核心;区域内大部分城市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呈增长态势,空间竞争力较强,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带动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与空间格局转变。为探索高速铁路网络协同发展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分形理论,运用盒子维数和长度-半径维数描述高速铁路网络的覆盖均匀度与复杂程度,将豪斯多夫维数与齐夫定律相结合分析城市群规模序列结构,通过关联维数和集聚维数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相关性和集聚性。以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较为完善的5个城市群为例,比较分析高速铁路开通前后其空间结构的演变。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网络覆盖均匀度不高,部分地区通达性良好,高速铁路建成后,辽中南等城市群的可达性明显得到改善,城市之间联络更加紧密,高速铁路的经济效应促进了城市群协同发展;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呈现出集聚分布的趋势,因此应加强以高速铁路为基础、城际铁路为辅的快速交通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的网络化使得我国城市可达性整体得到优化。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时间距离视角修正传统旅游经济引力模型,构建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模型,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核心-边缘结构等方面,比较不同时间距离下成渝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加强了成渝城市群区域内成员的旅游空间联系,提升了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部分城市在区域中的重要性发生改变,核心城市在区域内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发挥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决定了国有高速公路公司有特殊的市场地位和社会责任,价格管制是平衡其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核心。在确定高速公路通行费率的博弈中,高速公路公司具有信息优势,具备实施价格策略性行为的条件,政府难以用简单的价格管制政策有效约束其行为,必须建立均衡其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2010年9月26日,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以京津城际铁路为切入点,对高速铁路发展规划,高速铁路对经济研究前沿引领作用,京津城际铁路经济、科技、社会、旅游、文化、人力资源等效应进行了探讨,认为以京津城际为代表的客运专线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效应,充分肯定了我国提速战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交通发展与社会分工关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思想,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交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关系,建立了描述其关系的社会分工度与单位运输成本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及由交通发展引起的社会效益模型,说明交通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质是促进社会分工的演进,为两者关系的量化分析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内蒙古中西部铁路中期发展战略规划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呼和浩特铁路局为例,结合运输辐射区经济社会环境、行业机构和自身条件,分析内蒙古中西部铁路发展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探讨全铁路局“十一五”后三年“三步走”中期战略规划,以提升企业经营发展内涵质量。  相似文献   

15.
铁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对带动新疆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作用重要。以乌鲁木齐铁路局发展历程为例,阐述铁路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展望新疆铁路建设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中心区的铁路客站综合体:提升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客站综合体是城市中心区铁路客站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既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又复合了以商业为主的多项服务功能,综合体现了客站的城市、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多种价值。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客站综合体的制约因素,研究如何推动城市中心区客站综合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既有线改造对提高铁路基础设施及沿线土地利用率意义重大。对日本名古屋蓝波线市郊铁路进行研究,分析了线路改造的社会经济背景,回顾了线路改造以及沿线土地再开发的历程,评价了线路改造工程实施后的效果,提出既有线改造不仅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更要配合城市化进程尽早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18.
元胞自动机是模拟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工具。为了进行区域物流中心选址布局的研究,在分析区域物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区域物流中心选址竞争力概念,提出了元胞自动机模拟的模型假设,并利用MATLAB,进行区域物流中心选址的仿真研究,通过算例完成了模拟仿真,得到了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维护社会公平,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显著提升,但是收入占比较低,分配差距较大的现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必须将主要精力从创造财富转移到分配财富中去,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uses Stated Choice (SC) data to forecast the demand for an employee Park and Ride service. Since it is well known that SC data contain sources of variation not present in Revealed Preference data w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caling of the SC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al shift away from parking-on site will be small unless the new service is accompanied by measures aimed at making parking on-site less attractive such as introducing parking char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