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债转股”的冷静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辉 《经济师》2001,(1):25-25,37
为加快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对一部分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由于负债过重而陷入困境的重点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这一“杀手锏”于1999年正式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信达、东方等四大国有独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挂牌成立。截止目前,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企业有500家,将分批进行转换。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有可能实行债转股的资产高达12000亿元。然而,国企是否因为此举就能走出困境,转变经营,争创效益?银行是否因为被剥离不良债务而能避免金融风险?资产管理公司能否将股权变现,顺利退出呢?债转股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  相似文献   

2.
宁夏“债转股”工作成效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和反映宁夏实施“债转股”工作的进展情况,宁夏企业调查队对全区6户已签正式协议或框架协议的“债转股”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宁夏“债转股”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享受“债转股”政策的企业成效与问题并存。一、基本情况截止到调查时为止,我区已与有关资产管理公司签定“债转股”框架协议的有2户(灵武矿务局、银川起重机器总厂),正式协议的有4户(宁夏青铜峡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古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太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亚麻纺织印染厂)。4户企业中:国有企业3户,国有独资公司1户;大型企业2户,…  相似文献   

3.
债转股大幕初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勇 《资本市场》1999,(11):6-10
<正> 在轰轰烈烈的债转股新闻宣传中,债转股终于迈出了小小的几步。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有六家企业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了债转股协议,尽管与人们设想的规模和速度相差甚远,但是,这小小的几步也表明债转股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给翘首以待的企业界一个看得见的“馅饼”。由于债转股的程序是由国家经贸委推荐企业名单,由资产管理公司考察后决定,按市场规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债转股缘起分析 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困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结合国有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形式对一部分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由于负债过重而陷于困境的重点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解决企业负债率较高的问题。”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开始进行债转股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5.
“债转股”政策的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化解金融风险,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国有企业脱困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1999年9月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北京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定“债转股”协议,这标志“债转股”工作迈开了第一步。“债转股”政策具体内容包括: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东方作为投资主体,依法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对部分陷入财务困境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实行债转股。与此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可以不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直接实施“债转股”工作。它是银行部门在…  相似文献   

6.
张素华 《经济论坛》1999,(20):36-37
1999年8月国家经贸委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布了债转股方案,这一消息见报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目前,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解决北京水泥厂和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债务问题与有关部门签定了债权转股权协议,标志着备受世人关注的债转股迈出了第一步。究竟何谓债转股?它真是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吗?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债转股。一、何谓债转股及推行债转股的历史背景所谓债转股是指在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法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基础上,对部分企业的银行贷款,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7.
李俊 《经济世界》1999,(10):8-10
酝酿已久的国有企业“债权转股权”改革本月初终于在北京敲响了第一锣。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关键性战役由此拉开大幕。9月2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北京建材集团签订了北京水泥厂债转股协议书,6亿7千万元的债权转化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拥有的北京水泥厂70%的股份。至此,已资不抵债的北京水泥厂成为首家获准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转换后,水泥厂当年即可扭亏为盈,二000年可实现利润二千万元以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北京到上海,从老工业基地辽宁到军工企业密集的四川、重庆,国家将实施“债转股”改革的消息在国有企业中…  相似文献   

8.
“债转股”就是把债权转为股权,一般来说,它可发生在任何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像企业债权转股权、企业内部的集资转股权、银行在企业的债权转股权、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权转股权等。但就目前具体操作的情况,国内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初衷是将债转股作为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的一个重要措施提出来的,从世界各国进行债务重组的经验看,债务重组可以采取“银行和解协议”、“法庭和解协议”、“破产和清算”、“债务出售”、“债务归还”、“债务证券化”、“债转股”等,从不良资产程度和对回收率的预期看,债务重组可依次分为催收、一般性重组、债务延期或避免、债转股、破产诉讼等,究竟采取哪种债务重组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不良资产的程度,其次取决于债务重组在经济、法律制度等方面受到的约束,而我国现实的情况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基本上是由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引起的,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基本上是对称的,由此决定了我国的债务重组只能是银企合二为一的整体重组,这种整体重组既不能实施大规模破产清算的“硬”措施,这样地造成社会不稳定和大的金融风险,但又不能实行像催收、一般性重组、延期、免息、免债的“软”措施,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银行、财政的承受力不行,债务重组证券化现在又不具备条件,经过综合考虑权衡利弊,收益、成本比较最后才选择了债转股这一形式是把债转股当作权益之计,仅仅为了企业脱困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还是把它当作治标治本的措施,为改变 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着“债转股”这一资产重组方式运作的成败,其实,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解决方案早在1993年就讨论过和建议过,但一直未能彻底解决,其原因便是认为国企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是资产负债率过高,利息负担重。所以改革措施多在如何降低负债率、如何减轻国有企业负担上下功夫,在更深层增加新投资和推动创新方面明显不足,结果不仅没实现“脱困”,反而还使人们对改革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会如此,就是我们的出发点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找准“解困”的关键点,如今国有企业脱困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选择了债转股这种方式,分别成立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国家经贸委首批一次圈定了108家债转股企业,从北京水泥厂的债转股开始,到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实施了债转股,以这样快的速度实施,似乎让人感受是件很容易做的事,是为了实现三年脱困的目标必须马上完成似的,故而对债转股的目标一定要明确,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债转股的实质及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债转股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改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其根据是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及国有企业不断亏损的原因不是资产负债率高、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其根据是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及国有企业不断亏损的原因不是资产负债率高、利息和税收负担重,而是经营机制没改变,有效治理结构没建立起来,更谈不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故而企业资产盈利能力低下,亏损逐年加大,银行贷款也就越来越多,债务也就越来越大,恶性循性。  相似文献   

9.
债转股要谨防“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春风  赵磊 《经济论坛》2000,(19):34-34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对部分国企实行债转股。这是国家为促进国有资产重组、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化解金融风险所做的又一重大举措。 目前,在国企债转股中出现的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错误地认为国家实施债转股是扶贫救灾,于是将最困难、根本没希望扭亏的企业“包装”起来,向国家推荐为“债转股”的对象,对那些符合条件的,则认为“肥水不能外流”,瞒着或压着不报。②有些企业认为债转股是国家帮助其划掉所欠银行贷款的一项政策,将…  相似文献   

10.
王燕 《经济论坛》2005,(24):71-73
一、引言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为改善国有企业负担过重而实行“债转股”,这对于目前许多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和银行,无疑是一剂良药。国有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债转股”,就其资产的本质——国有性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一般说来不会发生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企业和银行目前的这种困境有其历史原因,90年代初已经初露端倪,一些学者当时已经提出过这种设想,但由于当时国有企业和银行的困境远没有现在这样严重,故争议较大。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国家一项好的经济政策,只是为企业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要使国有企业和银行真正成为“双赢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问题是我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国企财务状况不断恶化,造成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因资金短缺而难以维持,成为企业改革深化、企业制度创新的现实障碍;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比重不断上升,资产质量下降,不仅严重制约了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的进程,更加大了宏观的金融风险。为了根本扭转这种局面, 1999年3月以来,国务院先后成立了中国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支持国有企业通过“债转股”走出困境。 所谓债转股是指在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法…  相似文献   

12.
对“债转股”的冷静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凯 《经济师》2001,(1):18-19
1999年4月20日,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专门经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随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挂牌成立。从当前的情形来看,国家把“债转股”作为国企改革的一剂良方,期望它能使国企脱困,使银行走出经营困境。“债转股”是否能使银行和国企走出困境?本文对“债转股”的有效性提出质疑,目的在于指出当前“债转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债转股”工作如何有效的进行。从1999年4月到现在,“债转股”实施的时间才一年多一点,难以说明它对促进国企、银行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曹慧  周兴荣 《经济论坛》2002,(17):18-19
“债转股”方案运作的机理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买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形成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并对企业实施债转股,形成新的股权关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待企业经营好转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兼并、合并、股份回购等方式收回投资。上述环节环环相扣,即资产收购、资产管理、资产处置三个方面同时展开。实施“债转股”后将形成企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的“三赢”的格局,对于我国目前的国企改革来说可谓是一剂良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债转股”的有效性 我国目前企业的资本结构普遍表现为高负债率。对七个城市的国有经济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有企业债务中,有20%是不良债务,即使按照这个比较保守的比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已经启动的债转股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作为化解金融风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债转股要实现银行与企业”双赢”的政策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作为债转股主体的企业与银行,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认识其作用,分析其影响,抓住债转股实施的有利机遇,轻装上阵,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5.
债转股的五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债转股过程中存在许多认识和操作误区,如债转股是“最后的名费晚餐”,债转股可直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可医治企业的百病,可彻底化解金融风险等。走出债转股误区的根本措施是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缪喜玲 《经济论坛》2003,(13):28-28
一、“商业性债转股”的特点及实施条件“商业性债转股”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债务转化而来的股权。我们首先要把这种商业性的债转股同我国正在进行的在国企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特定的、政策性的债转股区分开来。“政策性债转股”,就是将国有企业欠国有商业银行的钱转换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对企业的股权,由原来银行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投资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为按股分红,AMC依法行使企业股东权利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政策性债转股”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来运作,…  相似文献   

17.
李群  李秀林 《现代财经》2000,20(7):19-22
债转股是国家为解决银行巨额不良债权和企业沉重债务负担而推出的一项政策,它是继“拨改贷”后我国投融资体制的又一重大改革,也是为化解金融风险探索出一种成功的模式,但是也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本文就债转股运作中财政面临的四大风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春平 《技术经济》2002,21(1):53-55
1994年4月20日,中国建设银行的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管理公司),其后,隶属于另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华融、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陆续成立。1999年9月,信达公司与北京建材集团就北京水泥厂的债务问题达成“债转股”协议,自此我国为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包袱,救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实施的“债转股”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9.
岳跃 《经济师》2002,(5):144-146
文章就我国政府为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和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问题 ,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而出台的“债转股”政策 ,探讨“债转股”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实施“债转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债转股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的许多国营企业都掀起了争搭债转股政策班车的浪潮,为了使债转股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进行下去,达到中央预期目标,我们需要对债转股操作加以规范。一、消除对债转股的错误认识为了摆脱目前许多国有企业亏损状况,国家出台了债转股政策,这种政策的出台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企业采取比债权人更有效的重组措施,实现对其资产权益的有效追索。在实施债转股的过程中要消除一些国有企业及其有关部门认为这是减轻企业负担的措施,是纯粹为了免除企业债务过重,帮助重债企业走出困境而推出的一种优惠政策的错误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