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应用世界第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经济》2006,(4):10-10
中国农村能源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罗振涛在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高峰论坛暨年会上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总保有量占世界总量的60%,是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应用的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育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政策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在过去10年中年均增速超过40%,已成为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本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相关市场培育的政策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中得出对我国培育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几点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与中国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技术进步和逐步完善的法规政策的强力驱动下,世界光伏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对于优化国家能源结构。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低碳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产业规模等方面描述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最后就我国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发电又弥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主要是应用晶体硅光电转换器(光电池)来将光能转换成太阳能发电,现在转换效率已达到16~17%,寿命为25—30年。光伏发电将显改善环境,1MW的光状发电比用煤发电每年可减少2万吨的CO2排放和25吨的NO2排放,世界光伏产业近年来保持着年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太阳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约为500万吨煤当量,一年则是170万亿吨当量,它比目前全世界人类的煤耗量大3.5万倍。如果把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相当于全世界每年耗电量的108倍还要多。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一些先进国家就开始把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来使用。太阳能目前主要用于三大方面:一是利用“光电效应”原理开发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包括太阳能发电机组和太阳能电池以及太阳能自行车、汽车、游艇、飞机等;二是太阳能的热利用,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房屋和直接在工业、农业、海水淡…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在结合近期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判断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将呈现出光伏产能持续快速增长、光伏产业在发展中国家有望加速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将快速增长、光伏发电成本将大幅降低、光伏制造商的集中度可能会进一步下降等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前,越来越多的住宅、宾馆、游泳池、公共浴池等场所采用太阳能作为其中央热水系统的主要热源。这些场所一般要求卫生热水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或全天24小时连续供应,为满足太阳能不足时的用热需求,使太阳能集热系统的投资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8.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分支,其安全、绿色、环境等特征正在不断体现。结合我省太阳能产业的实际情况,借鉴省外成功的经验,笔者认为我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在推动太阳能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产业规划。目前,中国太阳能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主要是江苏、山东、浙江、安徽、北京,一定需要合理规划,才能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如大型太阳能光伏光电和太阳能利用,都需要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住宅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国内大量住宅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后果.钢结构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建筑业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发展钢结构住宅是最容易实现产业化的生产方式之一,它也最符合国家保护耕地、节约能源的产业技术政策,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将是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低碳、环保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题,许多国家通过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方式来实现减排目标,其中太阳能是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文章分析了国内太阳能光热利用领域——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的几个国家和中国的产业扶持政策,为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转换成可实际利用的能源的形式有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燃料和太阳能供热三种。需要进行基础研究,以便取得太阳能转换技术的突破。美国能源部的研究指出了13个极具潜力的优先研究领域。到2050年,世界能源需求预计会增加一倍以上,到本世纪末将增加两倍以上。现有能源网络的增量性完善将不足以可持续地满足这一需求。为未来找到足够的清洁能源是一个最令人畏惧的社会挑战。迄今为止,太阳光是最大的无碳能源来源。地球一小时获得的太阳光比它一年消耗的总能量还要多。我们目前通过太阳能发电来利用这一能源。然而,在2001年,太阳能发电占世界…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出发,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体系,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资源配置、理论模式、运行机制等;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现状、障碍及风险预测预警机制;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研发及全球化等方面实现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选择。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对深化再生能源健康发展、规范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能源安全、丰富产业经济学与能源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广东经济》2016,(3):27-28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人们常采用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这三种形式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光热转换.太阳能光热转换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太阳能利用的在一种最普及最主要的形式,它是利用太阳光照射物体表面产生的热效应.现在的主要应用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干燥器、温室与太阳房、太阳灶、采暖和制冷、海水淡化装置,太阳能热发电装置等.  相似文献   

14.
在2003大阪太阳能发电系统国际会议上,有关国家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一致看好太阳能发电技术在世界能源产业中的广阔应用前景,认为太阳能有望成为本世纪发展中国家取得飞跃性进步的新动力。大会主办方国际能源机构执行主任斯戴芬·诺瓦克说,太阳能发电无污染、可再生、易安装、成本低,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山区可以发挥出巨大优势,有望超过传统的水力、火力等发电能源,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能源。诺瓦克呼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推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广泛利用。他说:“尽快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区域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资基础、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现在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但是这些资源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导致全球环境恶化,并且不具有可再生性。目前世界对于新能源的开发提出了政策性的指导,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作为可再生绿色能源深受青睐,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并将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风能作为技术最成熟和经济可行的清洁能源,也已成为替代能源焦点。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风电项目特点,对如何加强风电项目工程建设过程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能源是人类利用最早、最多、最直接的能源,至今世界上仍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以生物质作为生活能源。它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机体内的一种能量形式。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它将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环境净化,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光伏产业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以及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太阳能以其清洁、高效和可再生性而受到关注。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太阳能利用中最具意义的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应用的热门领域。文章从产业政策的角度,选取了全球光伏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与中国相比较,以找到国内产业发展的不足,提供政策建议帮助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陆桥视野》2013,(3):89-89
2013年,新疆将加快培育乌鲁木齐、阿拉尔、石河子、奎屯一独山子等太阳能光伏、电子新材料4个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以上,光伏产业及应用有重大突破,电子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产业等.相比较而言,我省太阳能产业起步较晚,但太阳能因为较少受地理及气候因素限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系统阐述吉林省太阳能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条件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姜月  崔文 《时代经贸》2013,(11):6-6
本文通过引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在考察我国及世界太阳能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具体分析了我国从1996年到20011年太阳能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得出了对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具有参考性价值的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