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西方主要产煤大国在煤炭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采取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并举的措施,如降低大气污染、矿井污水处理、噪声控制等。无疑,这些都是在煤炭开发利用中行之有效的利国利民的举措。但从长远的观点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角度考虑,不直接燃烧煤炭,将煤炭转化成液态燃料加工利用则是提高煤炭热能利用率和避免环境污染的最好途径。本文就煤炭液化的发展及其前景谈几点看法。一、煤炭液化技术的发展回顾自该项技术问世以来,其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总的来说,它经历了两起两落的兴衰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工…  相似文献   

2.
行业动态     
《中国煤炭工业》2004,(11):28-28
我国将在陕西宁夏建煤炭间接液化厂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将分别与南非SASOL公司合作,在陕西和宁夏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这标志着我国利用SASOL公司专有技术建设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的中南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国探索石油替代战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据介绍,我国拟建的两座液化工厂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总投资分别为300亿元左右。河南煤气化二期工程开工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河南省煤气化工程二期项目建设9月29日正式开工。利用澳大利亚政府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建设的河南省煤气化工程,是河南省和全国煤炭行业首家…  相似文献   

3.
赵美霞 《化工管理》2016,(6):112+114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化石资源和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煤炭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也给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煤液化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工艺,加氢裂解反应是煤液化过程中的关键反应,高效催化剂是煤炭加氢裂解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4.
煤炭液化是一种能有教解决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的新型技术.发展煤炭液化的工业生产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但煤炭液化项目的投资高昂,风险也较大.必项选择廉价的适宜煤种,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推行多联产方案。煤炭液化作为对石油化工的补充,在产品结构方面应考虑优势互补.生产适销时路的高附加值产品,以强化赢利能力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文章从能源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煤炭液化的技术进展、油品和化工产品的市场供需及煤炭液化项目的竞争力等角度对煤炭液化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伍西 《化工管理》2002,(12):13-13
中国的化工与煤炭一直关系密切,上世纪60年代以前,煤化工主要包括:炼焦及焦化学工业、电石及乙炔化学工业、煤的直接液化及间接液化、煤气化制合成气工艺,其后到1999年的40年间是石油化工飞速发展的时期。在面临全球性石油短缺的今天,煤炭作为能源又将借助化学工业的先进技术,创造出新型的煤化工产业框架,其主旨就是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成思危副委员长所指出的那样,大力发展以洁净煤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煤化工及煤转化产业。对合理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和能源,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煤炭经济研究》2005,(11):49-49
所谓“煤制油”,本质上是煤炭液化技术.煤炭液化是把固体煤炭通过化学加工过程,使其转化成为液体燃料、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先进洁净煤技术.即通过化学反应,将煤所含的碳氢化合物转换成其他碳氢化合物,如柴油、汽油等.  相似文献   

7.
世界煤炭液化技术进展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定政策法规 ,鼓励发展煤炭液化技术。由于煤炭液化技术对平衡能源结构 ,解决石油资源短缺 ,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鼓励地方和企业发展煤炭液化技术 ,并在税收上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煤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煤炭焦化、煤气及合成技术、煤炭直接液化、多联产技术等。煤化工的发展呈现能源转化为主、规模化、技术商品化等特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趋势是煤炭液化、气化、焦化等。  相似文献   

9.
政策法规     
关于缓解成品油调价对交通运输业影响严格控制连锁反应的通知;二甲醚增值税调整为13%;发改委4项要求落实限塑令;商务部赋予6家企业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国家发改委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煤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国家将首次专项储备百万吨磷肥;发改委同意煤炭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及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0.
处于复杂国际政治环境和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中国 ,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十分关键的路途上前行。中国工业要快速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 ,必然需要强大的能源工业作支撑。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和电力 ,必须首当其冲地担负起这历史性的重任。中国不缺煤炭 ,但中国的煤炭缺少现代化 :产业集中度小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 ,设备陈旧 ,技术落后 ,负担沉重。煤炭工业的突破口何在 ?无疑 ,煤炭的深加工以及洁净燃烧技术 ,将为煤炭工业的突围打开一个重要的通道。就目前而言 ,煤炭液化、气化还在研发、起步阶段 ,一时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煤…  相似文献   

11.
利用褐煤价廉的优势走煤炭综合加工之路陈晓达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品种齐全,其中褐煤储量很大,约为煤炭总储量的17%以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东北。一般地说,这些褐煤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均较高,热值偏低,这主要是由褐煤特有的性质决定的。利用褐煤开展煤炭...  相似文献   

12.
《煤炭经济研究》2006,(7):94-95
7月11日,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与中国合作伙伴神华集团承诺,共同研究在中国西部的宁夏自治区建设一座煤炭液化(CTL)燃料工厂。如果这项为期3年的研究进展顺利,该工厂将是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制定政策 扶持我国煤炭液化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液化尽管预期的宏观经济效益明显 ,但在起步阶段 ,由于这一新兴产业的技术含量高 ,初期投资大风险高 ,因此国家制定鼓励和扶持煤炭液化的产业政策和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煤炭利用过程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碳减排的重点领域,煤炭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特征、结构和排放现状则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的重要基础。根据煤炭利用过程中碳元素转化方式,采用聚类归纳法将煤炭利用过程碳排放分为作为燃料和原料排放,分析了煤炭不同利用方式的碳流向和碳利用过程,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2019年煤炭利用过程的碳排放量,并针对性提出碳减排路径和减碳支撑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煤炭在电力、水泥和钢铁等领域碳排放可以归纳燃烧排碳,煤中碳几乎被全部释放,2019年煤炭作为燃料的碳排放大约为68.96亿t。煤炭作为原料煤应用在煤化工行业具有节碳、固碳作用,以气化为龙头进行煤炭转化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合成气变换和净化单元,煤直接液化制油的碳排放也主要集中在煤制氢的合成气变换和净化单元,2019年煤化工(不含焦化)的碳排放大约为4.23亿t。同时,还从燃煤发电、钢铁用煤、建材用煤、煤化工和煤炭分散利用领域归纳出具体减污降碳路径,并提出具体减污降碳支撑技术,以期为双碳背景下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的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7月6日,神华集团第一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煤炭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中交验收。至此,神华集团承担的国家发改委煤炭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三年建设任务完成,工程实验室步入全面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加快我国煤制油产业发展,不仅有助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也有利于拓宽我国油品供给渠道,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是推动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乃至中国能源革命的战略性举措。近日,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一次试车成功,并产出合格油品,这标志着我国在能源战略储备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有多个煤炭间接液化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炼焦和煤气化制合成氨、甲醇等煤化工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煤炭液化、甲醇制烯烃、二甲醚、煤化工联产等新型煤化工技术研究与工业化正在加速启动。业内专家指出,煤炭能源化工工业将是今后20年全球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煤化工业国家。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应走产业联合与洁净能源之路。引进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将成为我国煤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百万马克)研究项目基础·保安矿床·事故的早期 顶浏防止岩石突出控创粉尘·防止矽 肺病通风·瓦斯抽放·井 下气候火灾·姗破保护· 救护作业维修·人机学采掘技术计划·作业监视拥进技术采煤技术逻辑系统煤炭附加价值的提 高·煤炭利用选煤煤热煤炭气化煤炭液化发电·发热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煤炭开采中新工艺的运用极大提升了开采效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支架回撤环节十分关键,因为撤除技术将直接影响煤炭开采效率。本文详细介绍撤除技术的应用方式,说明安全要求、注意事项以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煤炭的效能,就需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要想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首先必须查清煤炭的赋存规律及煤质情况。从目前的技术手段看,地震勘探对查明煤层的赋存状态和构造分布规律是比较有效的地质手段,从其应用效果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三维地震)是解决矿井采区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