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处理装置离子交换树脂破碎的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景爱 《河北工业科技》2002,19(6):48-50,54
水处理装置使用离子交换树脂对生水进行脱盐净化处理 ,在双室浮动床的运行过程中树脂颗粒出现大量破碎现象 ,给正常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从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因素 ,分析了引起树脂破碎的原因 ,提出了减缓树脂破碎以及消除碎树脂影响的具体解决方法 :在选购树脂时 ,要选择粒度均匀、强度好的树脂 ;在使用树脂时 ,要控制适当的操作参数 ,优化运行工况 ;当树脂发生破碎时 ,要及时进行清洗 ,防止碎树脂给运行及后续设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加速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各类企业对生产所需原材料进行更新,扩大了ABS树脂的适用范围。基于ABS树脂的形态结构较为复杂,易发生内部变化,致使树脂质变发黄。为此对基于形态结构对ABS树脂的稳定性加以分析。通过采用确定ABS树脂稳定性分析指标、ABS树脂力学稳定性检测、基于形态结构稳定性分析等步骤,提高树脂稳定性分析的准确性。为日后工业应用ABS树脂进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玩具世界》2010,(2):55-55
根据预测,2010年泰国塑料树脂的新增产能将超过240万吨,塑料树脂总产能达到720万吨,比国内塑料树脂需求量高出400万吨,这将使泰国扩大对外塑料树脂出口。同时日益走高的原油价格也将刺激塑料树脂价格上扬。泰国塑料树脂的主要出口市场是东盟,塑料树脂出口额年均增长约13.0%,占泰国塑料树脂出口总额的21.7%。  相似文献   

4.
介绍离子交换树脂的工作原理,对PTMEG生产中应用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正确选型,并结合PTMEG产能,计算出离子交换树脂床层的装填量、装填直径和装填高度。分析PTMEG生产中离子交换树脂床层的主要控制参数。对离子交换工艺和中和工艺生产的PTMEG产品指标做对比,指出离子交换树脂工艺生产PTMEG产品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PVC糊树脂是聚氯乙烯树脂中的一大类,与悬浮法树脂相比是高分散性粉状物,粒度范围一般在0.1~2.0μ(悬浮法树脂粒度分布一般在20~200μ).PVC糊树脂1931年在德国的法本(I、G、Farbdm)工厂开始研究,并于1937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目前,全世界PVC糊树脂总量约为190万吨/年,其中,西欧是PVC糊树脂生产厂家最多,产量最大的地区,西欧各国的PVC糊树脂生产能力已达70~75万吨/年,其消费也较大,目前消费量在65万吨/年;美国PVC糊树脂产量约为30万吨/年.由于各国加工与应用情况不同,PVC糊树脂的生产量占PVC树脂总量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交换树脂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有害物质的侵入 ,使树脂的使用性能明显变坏 ,造成树脂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树脂被污染有两种情况 :一是结构无变化 ,仅是树脂内部交换孔道被杂质堵塞 ,导致其工作交换容量下降 ,即树脂中毒 ,采取一定措施后其污染是可消除的 ;另一种是树脂结构被破坏 ,交换基团降解或交联剂断裂 ,使树脂彻底失去活性 ,此类污染是不可消除的 ,又称老化。现介绍为使树脂性能恢复或有所改进 ,所采取的一些处理措施。1 有机物污染及处理有机物极易堵塞树脂微孔 ,对微孔中的活性基团起封闭作用 ,使活性基团不能进行交换作用 ,从而降…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乙烯-乙酸乙烯共聚树脂(EVA树脂)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认为我国的EVA树脂行业应加快应用开发力度,实现装置规模化,加快EVA树脂产品向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以提高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通常情况下,树脂污染主要有两种可能,铁离子污染和源水中的杂质污染,特别是深井取水的用户,后一种现象更为严重.杂质主要是泥沙、悬浮物、胶体、有机物等会将树脂包围,影响树脂的交换能力,使树脂的再生周期缩短,源水的硬度、金属离子含量较高,容易造成金属离子污染,特别是铁离子污染.被铁离子污染后的树脂,颜色变深,甚至呈黑色.铁污染会使树脂床层的压降增加并导致偏流,严重降低交换容量和再生效率,使树脂含水量增加、阴树脂加速降解。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使用不同材质脱模布处理粘接表面,制备不同树脂含量的GFRP层压板,分析脱模布材质、树脂含量对胶粘剂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GFRP层压板破坏形貌及破坏方式。结果表明:PA6、PA66材质脱模布处理粘接表面能够提供比聚酯材质脱模布更好的粘接性能;树脂含量与拉伸剪切强度呈先增后减趋势,树脂含量为30.6wt%时,拉伸剪切强度最高可达26.36MPa,比24.8wt%时提高17%;树脂含量适中时,纤维丝束与树脂浸润较好、界面结合较好,树脂能够均匀传递剪切载荷至纤维丝束,能够承受较高的剪切载荷。  相似文献   

10.
主要简述了丙烯酸树脂不同分类方式下的类别,以及各种类别树脂的特点及不足之处,并对丙烯酸树脂在涂料生产制造中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些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ABS树脂发展过程、进出口情况及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生产技术发展趋势、生产能力、产量发展趋势和供需平衡趋势分析,指出了制约我国ABS树脂发展的四大因素,强调我国ABS树脂的发展仍处于粗放型发展时期,科技创新是我国ABS树脂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聚氯乙烯(PVC)树脂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使得生产企业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目前已经研制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特种及专用聚氯乙烯树脂,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本文主要阐述了特种及专用PVC树脂的生产状况,并对特种及专用PVC树脂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PVC树脂行业的生产水平,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陈胜  张杰 《化工管理》2022,(18):78-81
抛光树脂在纯水制备终端应用极为广泛,在去除水中离子及有机物等起作重要作用。该型树脂目前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且一次性使用后废弃。为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对这种抛光树脂进行再生复活应用,在当今还未完全实现抛光树脂国产化替代的情况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实际案例,文章介绍了该树脂再生应用技术方案、实施细节,以及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防砂是油田开发的一项重要生产措施,合格的树脂涂敷砂是保障防砂施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样品检测判定树脂涂敷砂是否合格,抗压强度是实验室评价树脂涂敷砂一个关键指标,树脂涂敷砂抗压强度检测过程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根据实验流程,选取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试样不同压实时间及压实方法、不同磨平程度、不同压缩速度对其抗压强度的影响,找出树脂涂敷砂有效检测措施,提高树脂涂敷砂检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为合成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化学节水制剂,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原材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通过~(60)Co-γ射线引发合成高吸水树脂。实验确定了高吸水树脂的最佳制备条件,并对不同的阳离子浓度、压力、环境温度等环境条件下的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还进一步分析了高吸水树脂的吸液速度及在土壤中的保水性能。结果表明:高吸水树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单体配比m(AA)∶m(AM)∶m(CMCNa)=18∶2∶3,交联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2%,吸收剂量为8.82 kGy;不同阳离子溶液对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倍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高吸水树脂吸水抑制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Fe~(3+)Mg~(2+)Na~+,因此在施用高吸水树脂时应避免与高价阳离子共混施用;随着环镜压力、温度的增加,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倍率、保水率均不断下降。制备的羧甲基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可为农业抗旱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树脂基透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用透水材料,在河道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的方式,对树脂种类和掺量对树脂基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树脂基透水混凝土制备过程中,选择环氧树脂作为胶凝材料,掺量以5%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保水原理及其分类情况,讨论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方法,如溶液聚合法、反相乳液聚合法及反相悬浮聚合法等,简述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现状和今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35 kV聚乙烯电缆绝缘专用树脂内杂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在线控制措施和增设35 kV聚乙烯电缆绝缘专用树脂杂质含量指标,以达到降低杂质含量,进一步优化聚乙烯绝缘料专用树脂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新旧标准对PVC树脂质量提出的要求,从PVC粉体表观密度、PVC干混料加工性能、粉体白度、热稳定性几个方面具体分析PVC树脂质量检测方法,并为如何增强PVC树脂质量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吗呋啉抽提蒸馏装置副产抽余油的吸附脱氮技术.以生产装置实际工况为试验条件,在小型试验装置上,考察了颗粒状活性白土和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活性白土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均具有脱氮性能,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总氮的饱和吸附容量高于活性白土,使用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