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只有通过压裂等工艺措施,才能获得较好的工业油流。从冷家堡油田冷46块油藏特征出发,分析了冷46块储层测井评价难点,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测井评价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冷46块岩性识别、储层分类系统评价标准。通过优选1、2类储层,为主力产层开发提供依据,提高单井产能。同时,对于其他低孔、低渗砂岩油田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奈曼凹陷九佛堂组下段为火山喷出岩近物源快速堆积后,形成的凝灰质砂岩储层。受其中凝灰质的影响,储层的孔隙结构异常复杂,单井曲线中存在高阻水层、低阻油层的现象,即低对比度油层的问题。为了提高这类储层的解释精度,改善开发效果,建立了储层分类评价的方法。利用建立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储层建立电性标准,降低了孔隙结构对油层判别的影响,实现了储层的精细分类。分类结果为油井的优化射孔提供了依据,经试油投产的证实区块产油量得到了提高,油水层识别难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周清庄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发育致密砂岩储层,结合储层段岩心、薄片特征进行岩相分析,通过单井相和测井相分析,依据粒度分析和重矿物物源分析,识别出周青庄油田沙三段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沙三储层细分6个小层,综合考虑沉积微相类型,及以地层等厚图、砂岩等厚图和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绘制出每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图。探讨储层受控因素,总结出储层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周清庄油田综合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低阻储层的测井解释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低阻储层评价开发的重点难点,不同区块低阻储层成因各不相同,导致无法形式一套共用的测井解释评模型。针对低阻储层油气藏地质特征,充分利用岩电实验成果、岩心分析、地质录井等资料,建立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的测井解释评价模型,并利用阿尔奇公式建立含水饱和度测井解释评价模型,实现了对低阻储层的识别评价。应用于实践,测井解释符合率较高,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白秋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属于断层+岩性、低阻油气藏,勘探评价难度较大.在早期的勘探开发申该区测井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而常规测井技术对低阻油层的评价又存在较大困难,因此近年在该区域的勘探中较多地应用了高分辨率阵列感应、核磁共振等测井新技术.本文通过对这些测井新技术的典型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利用测井新技术对低阻油气层评价的方法,提高了研究区域低阻油层识别准确率,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该区域勘探新交破,同时也为其它低阻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热河台油田已开发40多年,对该区的测井二次解释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在区块内岩心、录井、钻井、试油投产等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油气层测井识别图版和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提高油气层识别精度和储层参数解释精度,为油藏特征研究及开发方案编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丰富的动静态资料也为测井二次解释参数的选取、油水层识别方法的选取提供了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7.
文章依据大量的岩心、录井、测井、试油和分析化验资料,结合生产动态及工艺措施,对泌阳凹陷环凹带东部的油水层进行了研究。为了定性识别油层,研究了储层四性特征;应用多参数交会图技术,建立了油、干、水层的识别标准及图版,研究认为该区油层电阻率R≥120Ω.m,声波时差△t≥190us/m,0.35≤SP/SSP <0.6。在此基础上,运用该图版对该地区所有老井进行了复查,新解释油层4层,显著提高了测井储层参数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8.
莫里青油田位于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西北缘,油藏类型为复杂的断层-岩性-低渗油藏。伊45~59区块于2008年全面投入开发,随着开发规模的扩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其中流体识别困难给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高阻出水和低阻出油,已有的流体识别图版准确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面对以上问题开展了伊45~59区块流体识别研究,为了认清流体性质,本文对区块影响流体识别的因素做了探讨,同时在原有流体识别图版的基础上,针对原因寻找识别方法,总结出4种有效的识别方法,作为图版的补充,有效的指导了措施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措施有效率,同时为区块小层重新认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沈家铺油田孔一段储层复杂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影响储层预测的复杂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测井资料进行了预处理,选择合理参数,综合井资料及地震解释资料对该区孔一段储层进行了测井随机反演,较好的预测了该区纵横向上储层的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测井约束反演可作为储层识别及预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特低渗透油藏属于基质渗透率较低的油藏,也可称之为低渗透的砂岩油藏。按照具体的生产特征及油层平均渗透率的大小,低渗透储层具有以下几种:一般低渗透储层、特低渗透储层、超低渗透储层。本文以胜利油田作为研究对象,对胜利油田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思路进行分析,旨在为油田低渗透油藏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产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储层孔喉的堵塞和沥青质吸附引起的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是造成储层伤害、导致油井产能下降的主要机理。两伊边界新投产的轻质油油田Y油田主力产层为中低孔低渗的碳酸盐岩储层,本文基于Y油田的油藏地质和油藏流体数据,采用粘度法测定了沥青质絮凝初始点,利用热力学模型和SAR A预测,对自喷井生产过程中沥青质沉积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主力油层S层和F层生产过程中沥青质沉淀的条件。为Y油田的开发生产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是一种储集空间较为复杂多变,且非均质较强类型的岩体。因而碳酸盐岩的流体性质识别,以及厚度划分十分困难。为了得到更为真实客观的测井评价,必须结合这一类型的地质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储层,建立流体分布、空间几何的模型图,并为不同模型分配岩块孔隙与裂缝这两种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测井曲线反应特征的总结。绘制储层参数模型,以及对裂缝孔隙度、储层油水的饱和度和渗透率进行定量计算,划分流体兴致与厚度标准,完成碳酸盐岩测井评价作业。  相似文献   

13.
港中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经过40多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研究对地震资料再处理,建立构造和储层模型,针对港中油田低阻油藏和水淹特征,进行测井二次解释,滩坝砂体开展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深化了老油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路线,为重建井网结构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合水地区油田开发规模进一步扩大,在侏罗系油藏中出现的低电阻率油藏引起了重视。对于该类油藏的特征,油层识别,以及出油下限的确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实例统计得出该类油藏大多受地层水矿化度、束缚水、岩石润湿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低电阻油层。现场实际要综合岩性、录井、测井等手段综合识别该类油层。  相似文献   

15.
渤海地区疏松砂岩埋藏较浅、压实作用差,电缆地层流体取样作业时易出现漏封,造成取样失败,影响储层评价。通过创新作业思路优化探针组合,建立了一种针对疏松砂岩储层的高效取样方法,在渤海油田应用效果较好,成功解决了疏松砂岩储层取样成功率低的难题,提高了取样效率。  相似文献   

16.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加密调整井开采表内薄差油层和表外储层以及挖潜厚油层的低含水部位是油田产量接替的重要措施之一。二、三次加密调整井开采对象主要是表内的薄差油层和表外储层,开采目的层纵向上分散、厚度小、与高含水层相间分布且隔层薄;平面上砂体发育不均衡、非均质严重,和水淹层、水淹带的接触关系较为复杂;油层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含油饱和度低,岩性、  相似文献   

17.
大庆油田注水开发阶段在储层发生水淹之后,内部的电性特征情况更加复杂,现场进行测井解释的准确性较低,导致储层内一些电阻率较高油层通过测井解释所获得的结果和试油结论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对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挖潜措施造成较大的影响。通过研究后认为,影响水淹层测井解释精度最为主要的原因为地层水的电阻率以及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变化的变化规律,针对这一情况,文章首先建立了储层混合水电阻率的相关模型,之后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水淹层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并应用于Paloch油田实际后发现,水淹层解释精度较之前有较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陆东凹陷后河地区为一套完整的断裂背斜构造,主力含油层系为九佛堂组,储集层段以细砂岩为主,属于中或低孔、低渗或特低渗储层。通过研究区内岩心分析、录井、试油、测井资料,对后河地区九佛堂组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储层性关系,明确储层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储层有效厚度划分标准,确定储层有效厚度划分的下限,为该地区快速准确地识别有效储层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该区实现增储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油田开发中,油井是生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油的需求增大,时刻监测油井的生产情况十分重要。注产剖面测井是油田动态监测中必不可少的测井项目,注产剖面资料能够为认识油层、评价油层、改造油层提供可靠依据[1],本文以某油田示范区一口油井井A为例,阐述了注、产剖面资料在油田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曙103井区钻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研究,认识了该井区构造特征和沉积背景,对该井区杜家台油层储层进行沉积相及微相划分,描述了储层沉积微相特征,并分油层组建立了储层沉积模式,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