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吕斌、舍高红在《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当前的许多城市规划,生态规划仍然只是被理解为传统城市规划内容的一个章节而已。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都是两种不同的规划体系,形成了“两张皮”理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经济不断外延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平衡被打破,让生态链条无法正常运转。在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考虑也在不断增强,现代城市建设对于生态观念的重视度随着污染范围的扩大化而受到关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如何利用生态理论创造和谐的城市环境,成为现在城市规划的重要考虑之一,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规划生态建设最为主要组成,并且根据笔者多年经验对现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迅猛,但同时目前全国积压的商品房面积又十分庞大,作为房地产业的主导产品——住宅建筑,其创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从住宅产品创新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住宅产品创新的意义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住宅消费信用是一种住宅交易的创新新方式,其主要形式有:赊销、租赁、信托、信贷、预购等。住宅消费信用有利于住宅消费需求的实现和扩大,繁荣住宅市场。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完善和发展住宅消费信用,建立健全住宅消费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5.
黄常青在《福建建筑》2006年第1期撰文认为,绿色住宅,又称为生态住宅,作为人类现今乃至未来的住宅理念,遵循全球人居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了国际上公认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是: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融合。绿色住宅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绿色循环。绿色住宅应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关心居住者及周围环境,加强人与自然环境沟通,且有足够的弹性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使住宅与生态环境间建立良性循环系统。2、绿色布局。绿色建筑必须合理规划,节省土地资源。住宅建设避免或禁止采用黏土砖,应采用环保砖及木屑砖。3、绿色水源。绿色住宅小区规划中应该制定节水政策,推广节水技术与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型住宅开发经营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节能型住宅,有利于提高我国住宅建设中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总体水平,促进住宅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节能型住宅的生态开发和绿色营销是其发展的基本思路,节能形住宅的生态开花应从节地、节水、节材及节能四个方面入手,而节能型住宅的绿色营销应体现在"4PS"的绿色化上.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既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职能定位的基本前提。要实现与生态政治环境的互动,适应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就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关注衍生职能和调整职能。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政府衍生职能包括生态管理和城市规划,政府调整职能包括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政府回应:职能定位、衍生与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既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职能定位的基本前提.要实现与生态政治环境的互动,适应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就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关注衍生职能和调整职能.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政府衍生职能包括生态管理和城市规划,政府调整职能包括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9.
发展节能型住宅,有利于提高我国住宅建设中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总体水平,促进住宅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节能型住宅的生态开发和绿色营销是其发展的基本思路,节能形住宅的生态开花应从节地、节水、节材及节能四个方面入手,而节能型住宅的绿色营销应体现在“4PS”的绿色化上.  相似文献   

10.
在新概念不断涌现的房地产业,"生态"住宅已经成为开发商促销卖房的一块金字招牌,打着"生态"旗号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那么,真正的"生态"住宅究竟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文章结合北京市第一个绿色生态小区———北潞春小区,主要探讨我国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制的关于衡量生态建筑指标的九项技术,以及开发商和老百姓最关心的造价问题,对生态住宅进行分析。尽管人们对生态住宅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毫无疑问,作为住宅建设的一种趋势,其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并正在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意义。对城市湿地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功能进行了研究,报告了我国滨水景观发展建设与规划的现状,分析了城市景观发展中水系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对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规划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发展应从传统工业化模式中“突围”,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超越原有的价值观念,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吸收发达国家城乡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生态文明的新视野中,扬长避短,在不断创新中求得不断发展,使西方工业社会发展中的不可能在中国变成可能,开辟一条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城乡生态化发展之路,实现城乡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3.
当前,江口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因受到旅游发展理念滞后、城市与景区融合不够、特色产品缺乏等因素制约,导致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因此,及时更新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理念、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与景区开发的空间布局、探索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多样化的生态休闲旅游转变,是江口县发展经济、谋划创建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心城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普遍面临的难题.为适应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中心城区的改造和提升,创新发展模式,再造符合区域整体定位的新城市中心具有很强现实意义.新城市中心就是特定的中心城区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为避免重蹈过去城市开发功能单一、建筑分散无序的情况,开始强调功能区完整,即发展城市综合体,通过居住、办公、商务、出行等各类功能符合相互作用,并使其互为价值链的发展模式.它不仅仅是城市中心的更新,更是城市功能的创新,涵盖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彰显功能优势.能否成为新城市中心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城区自身条件.在建设途径上,以土地高效开发利用为前提,以新商业中心的建构为突破口,以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整体开发运营,以现代创智产业为新增长点,以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为衡量新城市中心的目标和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背景下张家界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是"两型社会"背景下张家界实现新跨越的重大机遇与历史使命,是张家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张家界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升级、规划管理滞后、城市基础建设落后以及生态创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张家界应抓紧实施全国性的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完成,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生态经济,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争做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和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面临着生态城市建设风格千篇一律、生态城市规划执行不力、城乡建设不协调、建设行为短期性、群众参与度不高等方面的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因地制宜形成城市风格,树立生态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把城市中心的建设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把农村地区的建设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着力点;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主体资源的逐渐枯竭,西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但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基础薄弱、区域创新能力较弱以及社会民生问题等严重阻碍着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应科学规划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体系和专门的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来投资,重视就业并加强职业培训,制定优惠政策以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路径包括产业转型、企业转型、政府转型和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是有效预防自然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方法/过程对四川省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并对四川省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虽然四川省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管理协调机制不断完善,但依旧存在预警信息系统覆盖不全面、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发布机制不完善、群众防范意识低等诸多问题。基于此,四川省需要不断加强健全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统筹协调、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探索突破“最后一公里”预警信息发布技术,不断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是提升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基石,加强四川创新生态环境建设能为创新创业实践培植最深厚的土壤,是增强区域竞争力、争创西部创新中心、促进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过程从理论上探讨影响创新生态环境的要素构成,从实践上剖析四川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与问题,从对策上思考优化四川创新生态环境的对策与路径。结果/结论四川已经具备健全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政府应该主导并加强区域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需求导向、聚焦主体、遵循规律、全面深改”的原则,通过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科研环境、人才环境、金融环境、产业环境、服务环境、基础环境、人文环境及开放环境,加快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各国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人们已经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生态规划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人与环境共荣共生为核心.作为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交通的中心,沈阳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在立足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增强沈阳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