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通过发展园区经济,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形成地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各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发展思路。从园区的各项指标上看,其已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的不断集中再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之中起到了"增长极"作用。本文从另一个侧面即园区城市化功能管理的特征分析园区经济,以及总结了这种国内外模式,并从中获取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特色产业园区及其评判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产业园区由产业集群、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专业型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五个阶段形成的发展演进过程,指出特色产业园区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特色产业园区的定义与特征,从产业集中度、产业关联度、园区竞争力、持续发展力和政府支持度五个维度制定出一套特色产业园区评判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对南宁市10个产业园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产业园区的发展在中国同样是一个新的经济集聚发展形势,而发展到现在的产业园区如何以低碳视角的视野去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怎样创新发展模式,寻求区域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共生,将两难选择变成一个双赢模式,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产业园区产业系统低碳视角下如何发展和转变的思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个开发区产业竞争力分析的全新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县域园区的产业集群化战略及其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县域园区集聚功能弱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推动县域园区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并从存量整合、模式选择和政府功能等方面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5.
园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力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发展的现实情况入手,通过SWOT分析得出产业园区所处的位置,找出制约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园区为平台或载体,吸引企业入驻,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方式。近年来,新疆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已形成能代表区域产业规模、发展方向和结构层次的特色主体园区。本文根据园区建设实际,围绕新疆今后重点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加快园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大都市圈鼎立格局逐渐形成,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为都市圈经济发展积累了经验。论文通过经济增长变量间的回归分析、反复拟合建立模型,论证了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动力、模式及其增长模式的弊端,为今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战略建议:将技术进步作为都市圈经济的新增长点;重视都市圈内外市场的协调建设。  相似文献   

8.
总部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南宁高新区发展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资源瓶颈突出、高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集群聚集功能不强等问题促使南宁高新区必须探求新的发展模式,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总部经济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认为,总部经济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南宁高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南宁高新区应结合南宁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明确自身定位;建立和完善吸纳企业进入机制和深化区域合作等途径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提升高南宁高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科技支撑示范区)内的核心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与首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契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先试先行着力打造中国标杆性低碳高端产业园区。一方面,该公司将低碳经济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高度,倡导成立低碳经济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低碳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企业和园区的系统碳核算和低碳评估,推动中国低碳高端产业园区行业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该公司积极探索中国高端产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建立园区入驻企业低碳准入的基本准则,打造园区低碳配置、低碳物流、低碳运营与低碳管理的新运行模式,做大做强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和高端金融服务业,着力发展碳融资、碳经济的国际投资平台,示范性的将低碳经济真正落实到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来,从而引领行业低碳经济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0.
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园区建设在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要素聚集和数量扩张任务之后,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质量全面提高阶段,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宁市园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借鉴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其他地区发展经验,对西宁市园区经济对地方经济中的贡献及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带来更高层次的飞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园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实现园区经济科学、快速与和谐发展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是加快地方经济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提升经济发展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总构想.对于园区经济发展而言,已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继续安于现状、养尊处优?还是未雨绸缪、寻求转型?  相似文献   

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该文从对我国经济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演变进程的实际分析入手,深刻阐述了我国所经历的“五种发展观”和“三种发展方式”;论证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实质、内容及其联系与区别;提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园区实行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产业需求和政策引导下,城市发展和产业更新对产业园区的要求和定位不断提升,现有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无法承载区域格局变动和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株洲高新区大  相似文献   

14.
王乐 《辽宁经济》2014,(5):44-45
本文从宏观层面梳理了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并以辽宁沿海园区为样本,论证了园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园区的政府行为、市场规模、人力资源等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集聚起正相关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辽宁沿海园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山区经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沟域经济的提出,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北仑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分析,提出了适合北仑山区发展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空间关系组织架构;进一步从区域发展权的视角阐释沟域经济发展的内部驱动机制;并针对北仑沟域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就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伟 《珠江经济》2006,(10):2-6
赫尔曼·西蒙教授的隐形冠军理论对中国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小企业完全可以成为与世界500强媲美的优秀企业并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从隐形冠军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隐形冠军在不同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关系模式,总结了三种隐形方式;指出区域隐形冠军发展的四个步骤及区域各主体努力的方式;论证了隐形冠军群体的出现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提出隐形冠军的区域集中分布是区域文化经济嬗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开放经济的含义及其对我国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从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园区经济是以集中提供生产设施作为城市的产业载体与经济载体,从而成为城市经济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兴未艾的园区经济,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重塑地方经济发展新格局,把地方经济的发展推上一个全新的平台,也使欠发达地区摆脱旧的发展模式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现实。但也应该看到,园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低、散、乱。  相似文献   

20.
清远是环珠三角范围内临近珠三角最近的一个城市,属于广东省经济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清远就必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从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融入珠三角,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出发,理论分析和论证了清远市推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关基本路径和战略选择,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