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挂牌成立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仍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上海应借助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大力实施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吸引金融机构的汇集,培育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全球金融中心做了科学分类,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概念做了界定。对几个重要金融中心的区位以及国家政体做了一些比较分析,涉及到经济地理因素、各国历史背景、经济政策、金融机构因素;做出了上海将会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推断。  相似文献   

3.
上海和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取决于自身的经济金融实力,也有赖于经济腹地的发展水平.本文从大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视角对香港和上海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香港在总部经济集聚效应、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上海则在经济发展腹地、城市群重点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均衡程度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未来上海和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取决于各自所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的上海,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尤为重要。——引进各种类型的外资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来促进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北京公布2020年上海将推出国际金融中心。21世纪看天下大势,上海是地球上搞金融中心的最佳地点。其实,上海要推出金融中心不需要等11年:只要解除外汇管制,搞好人民币,不出两年上海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了。外问的金融机构,或大或小地早就群集上海,而陆家嘴的商业大厦,不让华尔街,还在建造。从建筑物那方面看,陆家嘴超越华尔街指日可待(地球最高的商厦正在那里兴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要搞好人民币。要放开外汇管制。  相似文献   

6.
樊芸 《上海国资》2009,(4):58-60
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7.
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否抓住低碳经济以及碳金融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显得非常迫切。本文认为上海要以碳金融的发展为契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并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加金融业产值、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能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改善等方面着重分析碳金融发展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最后从商业银行、相关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法律法规等视角对于发展碳金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广角     
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新举措上海将以"金融先行"为战略目标,尽早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一、继续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目前,在上海开业的外资金融机构有150家,争取到2000年达到200余家。二、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初步计划证券市场要发展成为面向国内全方位开放的亚太区重要市场,外汇市场交易规模平均每年增长30%,资金拆借市场的规模平均每年增长40%。此外,还将积极筹建黄金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是专业银行商业化。目标是现有各专业银行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及风险管理。四、探索融资新途径、新方式,推广企业内部股份合作制和充分发挥土地级差效益。  相似文献   

9.
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上海金融国资改革一直在着力推动中,而两个中心定位及主要任务的明确,无疑将加快金融国资改革的步伐。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将有大动作。《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已适时出台。3月中旬,上海召开当地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入座谈会。讨论的内容之一就是成立上海金融国资改革领导小组,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将担任小组组长,意在推动上海金融国资的重组和整合。改革方向将与整体国资改革一脉相承,即提倡开放式重组,主导金融国资整合的力量将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转变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目前上海国资委主要监管非金融资产,而金融资产则由上海金融党工委与上海金融办来管理,二者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金融党工委"管人",金融办"管事"。而成立一个改革领导小组,将从更高层次、更大力度上,提升政府在金融国资整合和重组上的效率。我们相信,在目前各方重视金融中心建设的大环境下,金融国资改革的方向会更加务实。  相似文献   

10.
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梦想,即将拥有来自法律制度上的保障。2月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草案)》)。据了解,从2008年2月上海市成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立法领导小组开始,该项立法调研工作已经历时一年,此间多次征求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派出机构、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以及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12.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写在中国加入WTO之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定位 上海如何才算建成了金融中心?像纽约、伦敦这样为全世界提供融资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恐怕在短时期之内无法完成.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成为像美国、英国这样的资本输出国,上海金融中心也就不能给其它国家提供有意义的融资服务;其次,与国际金融中心配套的诸多软件基础设施(比如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会计制度,货币可自由兑换等),需很长时间才能到位.  相似文献   

13.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上海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研究如何进一步认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如何研究并发展金融创新、金融期货与商品期货产品设计、加大力度吸引与培养高级金融服务人才,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软环境和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的独特发展道路。在研究国家宏观战略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提出当前和近几年的可操作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抓手,力求每年工作有所推进和突破,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20多年后,上海和深圳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范,金融业都成为其经济的重要支柱.那么,上海和深圳两地的金融业有什么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呢?  相似文献   

16.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进一步优化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环境现状的调查,对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从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鼓励生物医药产业早期投资、完善生物医药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生物医药投融资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国有投资企业改革、积极融入长三角资本网络等方面为优化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环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华顿 《上海经济》2009,(8):30-33
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实施已久,并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然而,上海离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仍然一段距离。自身金融业的核心实力依然无法与纽约等发达城市相比,也没有产生国际金融中心应有的辐射与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上海建设金融衍生品市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已基本完成了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开发,而汇率期货等一批金融衍生品也正在紧张研发中。这意味着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有望在金融中心上海起步。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一道,成为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三大支撑。那么,对于建设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海到底有什么优势呢?  相似文献   

19.
由新华通讯社、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指导,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报业集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14文化金融论坛”近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20.
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与现状分析——金融服务业地理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 《上海经济研究》2007,99(11):27-37
本文通过金融地理集聚理论分析上海金融服务业的现状,移植和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实证分析上海金融中心的成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考察上海金融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判断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趋势,并根据SPSS工具统计结果对上海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