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是落实上述战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
丁耀民 《浙江经济》2003,(13):16-17
环杭州湾地区系长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的人海濒临区,是浙江制造业的密集地带,也是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合作和交流的前沿地带。现就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环杭州湾建设成为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大载体,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环杭州湾区域制造业集群内的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获取所需的、可靠的研究数据,探讨了影响环杭州湾区域制造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以及制造业集聚程度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茅临生 《浙江经济》2003,(13):23-25
环杭州湾地区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密集区域,是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成长空间。环杭州湾各城市目前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要加快环杭州湾区域经济的发展,园区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是培育环杭州湾产业带重要的切入点和抓手。因此,整合和提升园区的国际竞争力,构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5.
环杭州湾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环杭州湾地区的宁波,陆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该地区的20.6%和23.8%;生产总值占27.5%;人均生产总值32542元,比该地区平均高15.8%;外资、外贸、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首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第二位,人均财政收入居首位。  相似文献   

6.
着力打造环杭州湾重化工业基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占恒 《浙江经济》2003,(13):36-37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构筑浙江产业发展新高地,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这一战略的一个深层问题是,如何认识和把握浙江制造业的先进性,尤其是如何根据国际经验和浙江发展阶段的变化,推动浙江经济逐渐由轻加工阶段向重化工业和高加工阶段转移,往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集中力量打造若干重化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7.
洋山港和杭州湾大桥建设对环杭州湾地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山港和杭州湾大桥建设将对浙江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两大工程的建设地点——环杭州湾地区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深刻。不仅将改变环杭州湾地区的交通发展格局。而且将改变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陈光磊 《浙江经济》2003,(13):38-40
提出建设杭州湾具有国际竞争力信息产业基地,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统企业向环杭州湾周边区域搬迁集中,低附加值产业的相对汇集,也不是政府无为而治之下的企业自然集聚,而是面向国际,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建立起包含科学研究、设计开发、产品制造、软件生产、信息服务、流通配套、出口贸易、技术辐射等完整的开放型产业链体系,形成企业高度集聚、产生强大凝聚力和辐射力、有竞争力的、多元化、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9.
环杭州湾区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最有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对环杭州湾区域近年来(主要是2004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环杭州湾地区总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牛志伟  邹昭晞 《改革》2020,(2):71-88
通过对国内外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梳理,创新性地将其概括为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三条途径与产业升级的四个维度,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标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从垂直结构升级考察,中国制造业呈现全方位崛起的态势,完成了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升级;从水平结构升级考察,依据进口中间品国内配套增值率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国内集成配套能力较强,但依据进出口中间品增值率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较低;从产业效率考察,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世界领先;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显示,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产业效益考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低下,但作为增加值构成要素的税收占比很高,中国制造业出口占总产值比重在世界排序较低,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王松林 《浙江经济》2003,(13):20-21
环杭州湾地区是浙江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的前沿阵地,搞好环杭州湾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提升,构筑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载体和平台,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调整浙江的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土资源部门应义不容辞地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环杭州湾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杭州湾区域是指以杭州湾为中心的呈“v”型分布的,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在内传统意义上的浙东北六城市,组成了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区域陆地面积为44965平方公单,占全省总面积的44%,拥有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和萧绍宁平原,以及较发达和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港口优势突出,区位优势显著、截至2001年底,区域人口达到2292.2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l%。县级以上城市44个,占伞省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对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21世纪初叶经济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重点.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两大类制造产业的发展,中国不仅有着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还有一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优势.只要进一步把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中国服装纺织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环境将会更加改善,只要我们加大产业的组织程度,在进出信贷、出口退税和保险等方面制定鼓励优惠的政策,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中国服装纺织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就一定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  相似文献   

14.
叶婷婷 《北方经济》2012,(18):68-69
本文主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剖析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使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国各地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平均规模来衡量产业选择的效率与风险。在衡量制造业选择的效率与风险时,依据就是看某地区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是否遵循了比较优势法则。如果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不是比较优势产业,那就形成了产业选择的风险。文章衡量了各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各地区应主导发展的制造业。同时,我们在衡量制造业选择的风险大小时还发现,风险指数较低的地区基本上是分布在要么具有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的地区,要么具有规模经济比较优势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转移大潮中,世界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珠江三角洲作为承接这一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东乃至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但是,面对未来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中国新型工业化浪潮以及长江三角洲的迅速崛起,珠江三角洲要在  相似文献   

17.
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是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步骤。本文以杭州湾南岸——余慈地区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来说明在此过程中,环杭州湾各地区(特别是沿湾各县市)应当依据地方化优势产业,进行产业定位,统筹产业规划。进而探讨在资源、环境、空间的共同约束下,如何走“高端路径”。形成地方化优势产业的创新型集群,实现区域共赢。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一轮技术进步带动全球生产方式和分工格局加速调整。未来一段时间,制造业争夺战将成为国与国之间在劳动力素质和成本、技术创新能力、资本充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完善程度等方面的竞争。本文在分析归纳比较优势演化与产业升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上海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相对地位的变化进行分析,除分析制造业总体情况外,选择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作行业分析,获得不同产业比较优势演化的特点。根据相关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与RCA指数进行回归分析,测算上海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中各要素贡献度程度,然后根据上海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设计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杨志龙 《特区经济》2009,(6):219-220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国家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阐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制造业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的比较优势,总结差距与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不断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将我国发展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  相似文献   

20.
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弱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基础弱的根源所在,由此决定的参与全球竞争模式又制约了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需突破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入全球竞争的传统模式,在以各种方式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国内价值链和产业链,整合链条资源,增强企业的消化和二次创新能力,来衔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