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静态水平及动态变化——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全要素分析框架下利用环境技术测度了2003~2009年我国各地区工业碳排放绩效的静态水平、动态变化,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对影响我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变动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处于上升状态,但整体水平较低,且在区域之间极不平衡;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对其改善皆起正向作用,技术进步的作用力度大于技术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因素、能源因素、对外开放以及环境规制等对我国工业碳排放绩效产生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回顾已有的企业规模的研究,大多属以点概面的研究,很少有研究是从整体角度入手。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宏观层面入手,观察并研究了工业企业纵向规模、横向规模及企业整体规模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意于找出企业纵向规模、横向规模变化分别对企业规模的影响,并通过截取2003-2010年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经济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这期间全国范围内单位企业的生产函数符合规模报酬的递增条件,同时企业的纵向规模变化与横向规模变化共同影响着企业规模发展,其关系分别为企业横向规模变化与企业规模变化正相关,企业纵向规模变化与企业规模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102-108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优化完善对推进该地区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根据2006—2012年京津冀地区35个县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据,发现该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结构呈类金字塔型分布特征,人口规模结构呈T型分布特征。首位度以及位序—规模分析结果显示,该体系中首位城市北京的优势较为明显,中小城市发育相对较弱,城市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并提出从推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高位次城市之间合作、培育中小城市等角度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模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是我国当前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明显特征.在2000~2010年中国31个省际地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和地区总人口等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泰尔指数Theilit和城市规模Lnupsit两个面板数据变量的个体固体效应模型,研究表明,泰尔指数与城市规模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影响系数为2.6741%,现行的城市规模扩张总体而言仍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蔡忠雁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11(6):6-8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与我国地方政府规模正相关。我国非标准的财政分权、“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在我国的不适用以及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官员考核体系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正在进入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倡导下,工业碳减排成为各政府工作的焦点。基于此,笔者利用含有非合意性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测度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五大区域2005~2010年工业碳排放绩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影响这些区域工业碳排放绩效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层面来看,我国工业碳排放水平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区域层面来看,工业碳排放绩效不平衡。另外,面板数据模型表明,工业规模结构、产权结构、轻重结构、“三资”工业企业份额等对工业碳排放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弥补相关研究对中国工业碳排放估算过于粗略的不足,利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和36个两位数细分行业的工业能源消费数据,对1998—2010年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地区工业能源碳排放及工业细分行业能源碳排放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工业能源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碳排放的70%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和能源开采与加工、金属冶炼、设备制造及化工制品等重化工行业。因此,工业节能减排应考虑行业差异、地区差异及区域比较优势,依据行业与地区差别制定和实施适宜的工业低碳转型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5-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静态和动态短面板模型分析经济密度和人口规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表明:经济密度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人口规模扩大会抑制污染物排放;不同等级城市经济密度、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方向一致,但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前期污染排放对当期具有正向影响,环境污染物排放存在路径依赖;经济发展水平、工业产值占比和对外开放也是影响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因素,但各指标对三类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据此认为,在综合考虑城市具体空间区位条件下,人口适度集聚,提高城市经济密度,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强环境监管是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计算2000—2010年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指标,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演进历程和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0年各省区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之间关系,发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会扩大城乡差距,同时城乡差距的扩大也相应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相互作用在三大地区间呈现不同特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却扩大了城乡差距;东部地区城乡差距抑制了经济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扩大会刺激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26个省会城市规模与宜居程度关系的分析表明,随着城市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其气候适宜度及绿化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消费潜力、劳动力需求、城市集中度及城市污染呈上升趋势.可见,我国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是以宜居程度下降为代价的,同时也产生了拥挤效应.应采取更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走宜居型城市发展道路,使中国城市在适宜的人口与面积规模下实现集约化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却并未表现出同等程度的改善或提升。采用30个样本省份1995—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大开发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地区经济趋同的同时,也使得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尤其是人均碳排放)与其他地区相比增长更快,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与碳排放相关的因素和条件(如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等)未得到显著改善。在既有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下,西部大开发初期着力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源、能源开发,忽视教育事业、市场化改革、技术创新等软环境建设,导致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碳排放相对增加。因此,在今后的西部大开发规划中,应当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软环境建设,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提升市场化水平,才能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2.
采用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工业行业2006—2012年的数据,核算其碳排放量及变化趋势,并运用LMDI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从地区层面看,行业规模和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行业层面看,行业规模对37个行业的碳排放均表现出拉动作用,能源强度对7个行业的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能源结构对28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拉动作用。应适度控制工业行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从产业结构演进视角对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深刻认识把握中国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探索新型集约型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最终实现创新、高效、公平、持续的经济发展目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双协同\"发展体系——产业结构合理化改造和高级化升级的有效协同、产业结构高效化提升和生态化发展的有效协同,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4.
田玉兰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2-85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结合当前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楠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0,22(3):3-11
借助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增长效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考察中国区域经济规模对增长效率差距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增长效率存在β收敛,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呈现出区域增长效率收敛特征,而西部区域增长效率变化趋势是发散的。整体经济生产效率差异会随经济规模差异缩小而呈现发散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也表现为发散趋势,而西部地区会随着经济规模差距的缩小而呈现收敛特征。西部地区应实施局部均衡的发展战略,通过寻找自身优势和突破,避免落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有利于增长效率提升和收敛;东部和中部地区应通过整体的区域和产业政策配合,加快打破区域联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合作重点,更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和生产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6.
魏海波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2):1-3
根据农垦局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按照国家改革发展政策,结合农场的实际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农场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以1950~2012年上海数据为样本,通过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构建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计量经济模型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而高级化则表现出较大不确定性,且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要远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服务业各行业的分析发现,金融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水利与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与仓储及邮政业、住宿与餐饮业、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行业结构合理较低,并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业培训、市场化改革、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推进、IT技术融合、绩效工资改革、房价调控等角度为上海提高整体国民经济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合理程度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国2009—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分析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区域碳排放二者之间呈“U”型关系,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呈倒“U”型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对促进区域碳减排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当下的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地区碳减排有显著的正向关联作用;另外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以及地方政府宏观税负水平的降低都会对区域碳排放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人口老龄化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这个关键路径对区域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嘉兴市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度量嘉兴市不同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各产业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的,旨在为今后嘉兴市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认定碳排放历史责任、分配碳减排任务还存在诸多争议,使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充满变数。构建国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32个发达国家和17个发展中国家1971—2009年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碳排放的收入弹性系数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发达国家碳排放的收入弹性系数一直大于发展中国家,2005年后也没有严格履行碳减排义务;同时,《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减排双重政策也没有造成产业非正常转移。从各国公平拥有经济发展权的角度来看,当前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硬性碳减排义务并不公平,应该用碳排放的收入弹性系数来评价各国碳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