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考察数字监控资本主义劳动控制对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文本考察,“技术—制度—控制”可以作为分析数字监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新变化的工具性框架。从技术维度来看,数字监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空间控制由物理空间延伸至数字空间,时间控制从劳动时间延伸到闲暇时间。从制度维度来看,数字监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工艺制度由传统的“鞭子”和“罚金薄”转变为算法控制,正式制度由传统的刚性雇佣制度转变为弹性雇佣制度,非正式制度由“制造同意”转变为“自我同意”的意识形态形塑。数字监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实现了经济效率高但劳资关系不稳定的控制状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古典经济学凭借对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深入拓展,在SLM理论的研究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均衡分析的思路却打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造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这一根本性的矛盾。以激进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分析,在生产关系的层面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和延续提供了进一步解释。而剑桥学派秉持的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于劳动力市场结构形成的思路,无疑有助于解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如何"天然地"制造分割,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引入了讨论。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对上述理论进行评析、互动与拓展,可以为解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提供一个更有益的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传统劳动在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中衍生出了数字劳动。分析数字劳动、数字资本及其劳资关系的实质和新现象,对于揭示数字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数字资本放大了数字劳动中劳动对象和手段的非物质性特征,但数字劳动并未改变劳动的本性,仍然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与数字劳动相对应的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并未改变数字资本的剥削本性。数字劳动在数字资本的控制下并未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反而带来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在宽度、长度、深度三个维度的新变化。只有深刻认识到数字资本主义加剧了现有劳资关系不平衡、扩展了新的阶级对立、使剥削更具隐蔽性,才能揭开数字资本主义所宣扬的劳资关系“自由化”“灵活化”假象,实现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解蔽,并验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4.
何海狮 《开放时代》2013,(4):188-203
“劳动过程”视角被视为一种理论的同时,还应视为一种方法论。粤北瑶山村的杉木种植是一种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的生产行为,本文试图用作为理论和方法的“劳动过程”视角对这一生产行为进行解读。本文认为,瑶山村的杉木种植卷入到资本主义市场后,原有的生产模式被重构,形成了一种并不脱离地方社会文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一方面试图脱嵌地方社会,一方面又扎根地方社会,形成一种“双重动向”的“反嵌”特征。这也是人类学结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者对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 ,经济实践和理论研究目的的变化使西方学者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采取了新的标准。马克思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演进 ,劳动的生产性对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需要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外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是劳动能力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关系和方式的简称。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劳工状况发生了巨变。与大工业时代相比,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劳动之间的双重效应没有顺承发展,而是被颠覆,从以“适应效应”为主演变为以“异己效应”为主“。异己效应”的凸显促使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技术”的关系出现逆转,给劳工状况带来了三方面的挑战:劳动主体被“数字技术”所肢解;算法控制替代了原有的契约控制,在剥削被进一步掩盖的同时,劳动的强度不断增强;社会分工被加剧异化,不同时空劳工组织结构被扭曲。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理论溯源,本文认为,数字技术对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进行了重构,数字技术不仅增强了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而且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加剧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重塑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工状况,本文提出了两条路径:劳动者联合起来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两个建议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归,也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对具体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宏观失业理论继承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产业后备军理论,着重从生产技术结构演进和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上来探寻资本主义失业原因;而西方主流文献对失业问题的考察仅停留在流通领域,回避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的揭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微观失业理论的劳动压榨模型从微观个体行为出发,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分析工具来阐释马克思的失业理论。这些理论与主流文献的区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微观失业理论强调了阶级冲突对劳动就业的决定作用,认为只要存在劳动雇佣关系、存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失业就不可避免。可见这一理论体现出一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8.
姜伟 《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16-117
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异化和异化劳动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现实表现形式,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于是,传统观点认为,异化及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存在异化的。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类似异化”的现象,比如拜金主义盛行、血汗工厂的存在、人际关系功利化倾向等等。显然,保守经典作家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袁义才 《经济前沿》2001,(10):48-51
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由于长期受到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所形成的外部冲击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却成了整个市场体系建设发展中相对滞后的一部分。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供求失衡和结构失衡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如何整合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是我们在新世纪着力研究并争取突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一、从“民工潮”到城镇职工下岗: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我国的劳动…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搞清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把握其精髓,创立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论,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劳动市场制度类型中,欧洲模式堪称典范。东欧转型国家的劳动市场制度改革即以此为目标,其改革效果为我们学习欧洲模式提供了前车之鉴。从形式上看,转型国家在就业保护、劳动财税和工会制度等方面已经与欧洲模式非常相似,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与欧洲相反的变化,劳动力管理模式也出现了前东欧模式和前苏联模式的分化。其中的原因是双方的经济基础不同、制度背景各异。中国的劳动市场制度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兼顾安全性与灵活性的平衡,避免重蹈转型国家的覆辙。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结合情况如何 ,反映着劳动资源的配置情况如何。劳动力与劳动条件的最优结合 ,可以产生最佳的劳动效益。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结合时 ,任何一方的过剩或不足 ,都不是优化的结合。优化结合时 ,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形式 ,据此 ,提出“劳动价”的概念。当劳动力与劳动条件以高价态结合且相互匹配时 ,实现了深程度的劳动平衡 ,也即实现了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立了劳动本体论思想,这一思想分别在“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个部分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劳动价值论”中“商品”这一研究起点的选取、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拜物教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中“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中工资的本质、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资本的积累”中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论述从未脱离马克思以劳动为本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该文试图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对我国“民工荒”现象进行探讨,利用劳动经济学的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从微观层次找出影响个人劳动供给行为决策的因素,进而运用劳动力市场供求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从宏观层次分析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以期找出影响农民工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最后,为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和改善“民工荒”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没有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显现出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我们只有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价值范畴、价值源泉、价值决定、价值本质和价值适用性等理论问题,才能促进其发展,而不能以“发展”为由来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就是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所应有的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传统劳动过程向数字劳动过程的转变对应新的数字劳动类型,对劳动控制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劳动类型与控制策略具有联动性,进而对劳动控制形式、控制机制提出了新要求。与占主导地位的控制策略相对应,数字劳动控制形式主要包括“劳动自由”掩盖下的意识形态控制、“能者多得”掩盖下的时间控制、“社区名人”掩盖下的流量控制、“美好生活”掩盖下的社交关系控制等。与占主导地位控制形式相对应,新的数字劳动控制机制包括以游戏化的任务分工实施意识形态控制、以效益化的薪酬体系实施时间控制、以弹性化的生产组织实施流量控制、以产消化的劳动方式实施社交关系控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要发挥制度优势,合理规制数字劳动中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而使自媒体等各类数字平台充分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  相似文献   

17.
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制度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元春 《经济论坛》2008,(8):124-126
劳动力市场分割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劳动力市场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强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形成经济不平等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对2018 年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在基本理论方面, 我们主要报告价值理论、 非统一利润率下的生产价格理论、 劳动力价值理论、 剥削理论和资本主义的宏观动态五个方面。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研究方面, 本文则重点报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金融化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四个领域。 同时本文也将以 “一刊三会” 为线索对日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018 年的理论进展进行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边际产出的地区差异与产业差异,对我国劳动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改革以来,劳动市场地区分割已明显减弱,但产业分割仍然严重;工业部门存在较高技术门槛和体制门槛,传统服务业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政策模拟显示,劳动市场一体化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劳动环境、劳动关系、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契机。要保证理论的生机,就必须使理论与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阐述了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