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度金融化已经成为当前发达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对金融化涵义的理解主要有企业治理视角、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关系视角以及积累模式视角。作为金融化的积累模式,利润来源于金融领域而不是生产和贸易领域。对资本积累金融化必须放在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和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中去理解。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发展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内部价值独立于使用价值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交换的内在矛盾逻辑演绎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主义金融化转型过程中, 金融资本不仅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控制, 而且对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进行了有效控制。 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一方面缓解了工人工资不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 也持续加深工人家庭的被剥削程度。 本文讨论了金融信用系统的扩张对资本限度的超越、 对劳动力再生产矛盾的暂时延缓, 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的逻辑与形式, 并通过分析美国工人家庭部门的现实来描述金融化条件下资本对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控制, 以及劳动力再生产金融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指出金融化条件下的工人家庭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同时, 资本主义通过劳动力再生产的金融化企图实现持续经济增长与积累, 这一目的无法达到。  相似文献   

3.
在后凯恩斯主义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的基本框架中纳入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社会再生产理论构建模型,以考察货币信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协调机制,分析得出:货币信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资本积累过程的缓冲器、加速器和调节器作用,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性企业更有效地应对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加快资本积累率的调整速度,从而促使社会再生产体系趋于平衡增长,但货币信用并不能真正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无法阻止危机的发生,只会使矛盾的运动形式和危机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复杂化.这一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律,为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2022年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在价值理论与阶级理论研究方面,对价值与价格关系的经验验证、价值规律的阐释、阶级关系变化和阶级斗争新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在资本积累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方面,对原始积累的持续性、过度积累危机、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马克思主义货币金融理论研究方面,围绕货币的性质、现代货币理论、虚拟资本的特性与运动规律、金融资本和金融化问题等方面展开了分析;在数字资本主义研究方面,对平台经济的垄断和金融化、平台商业模式及其影响、算法资本主义的特征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衰落和危机趋势方面,着重聚焦当代资本主义增长动力减弱、陷入长期停滞和生态危机加剧等问题。2022年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延续了2020年以来的研究倾向,更加聚焦现实问题,重视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密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对现实问题展开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与危机的根源,为开展反资本主义斗争、寻找替代性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金融化的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激进政治经济学,都共享经验逻辑、抽象逻辑与线性逻辑三大预设,但都不能充分解释资本主义金融化的本质,因而需要引入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研究视域。作为一种分析与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总体性原则具有历史性、整体性与辩证性三个维度。基于这一原则,资本主义金融化是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周期性现象。金融化不仅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与金融层面,而且向政治、文化、科技生活等各个方面渗透,塑造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金融化是解决资本主义“积累悖论”的一种重要途径,但同时也在不断积累与激化各种矛盾,并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终结。  相似文献   

6.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直接推动力。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发生了哪些新变化,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规律是否还起作用,哪些新的因素影响了资本积累过程?这些问题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和古典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出现的许多新特点,大大加速了资本积累的进程,使发达国家社会资本的集中达到很高程度,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20世纪以来,积累过程中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出现了程度上的弱化和较长时期的间断,但它作为最重要的积累规律并未消失。资本积累的固有矛盾和内在规律仍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与波动。积累过程中的矛盾与波动既是资本主义制度历史局限性的一种主要表现,同时也是推动资本主义制度不断调整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与深层次社会矛盾运动的根本原因,阐释了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积累了它的直接对立物,使社会财富呈现不均等流动,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无产阶级增加、社会贫困积累等现实问题。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重新审视资本积累理论的当代价值,以充分发挥资本在激活市场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经济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8.
金融业产生于社会分工需要的职能资本裂变过程。由于金融业的运作方式迎合了资本主义价值增殖的动机,金融业资本的发展未能沿着从属于产业资本的逻辑进行扩张,从而资本主义的经济积累越来越趋于金融化。从根本上讲,驱动经济金融化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价值增殖的悖论致使经济积累越来越依赖于金融渠道;另一方面,金融化是解决资本主义分配关系下需求不足的必然选择。然而,金融化这种让消费者进行透支消费的经济模式,不仅没能解决资本主义的过剩问题,而且潜伏着更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齐虹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107-108
金融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导致的,是资本家趋利的无限性与现实社会支付能力的有限性相矛盾的必然结果。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是由金融对资本主义原有生产关系的异化所引起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决定了对其拯救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本质是通过国家对市场的介入与干预,暂时满足生产力的社会化需求,以稳定或修复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金融危机下社会阶级矛盾的状况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从三个方面系统性分析和发展了奥菲的福利国家结构性矛盾理论。第一,奥菲对于福利国家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由于缺少对经济基础的分析,奥菲没能认识到福利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实质是个别资本与作为整体的资产阶级统治之间的矛盾在特定时期的特殊表现,其根源在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累进性失衡使福利国家不再能够协调资本积累的矛盾。第二,由于没能沿着资本积累矛盾变迁的逻辑考察其发展逻辑,奥菲对福利国家结构性矛盾理论具有时代局限性,不能解释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福利刚性” 事实。第三,奥菲的理论缺乏对生产方式变革的考察,没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角度,动态地、历史地分析福利国家矛盾的发展。文章还考察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尝试解决福利国家矛盾的三种办法即通货膨胀、债务国家和“私有化凯恩斯主义”,对其进行理论和经验数据的分析,并指出了政治过程和意识形态领域随之产生的新变化。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杰索普策略式国家理论的视角重新考察了福利国家矛盾的发展,重新建构了后福特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和规范子系统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对工业经济进行宏观调节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客观要求。。法国等国家对工业经济所进行的指导性计划调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宏观调节的较为高级的形式。美国以垄断资本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也为计划调节准备了日趋成熟的条件,但由于美国自由主义的传统和计划调节实验中的政策失误以及垄断资本的强大利益集团的抵制,计划调节并没有在美国扎下根。美国政府主要采取财政,信贷杠杆的形式对工业经济进行宏观调节,从而形成了美国宏观调节,有别于日本与西欧一些国家的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化是金融资本运用金融手段对剩余价值生产、分配、循环和积累领域的全面渗透和高度控制.金融化首先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兴起于分配领域,然后从分配领域传导到资本循环积累领域,再间接渗透到生产领域,最终实现了对全球价值生产、财富分配和资本积累的深度控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此也被进一步激化,产业危机、金融危机、宏观政策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国际关系危机均发展到了二战后新的高度,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方面的危机紧张程度也进一步加剧.因而,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将很可能进入新的帝国主义阶段.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生态学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伯克特从资本积累的反生态性出发来研究马克思的环境危机思想,指出马克思考察了由资本主义产生的双重环境危机,即资本积累危机和人类社会发展危机。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危机的表现,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了消解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联合生产。伯克特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政治经济学解读,不仅对捍卫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而且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演变的基本逻辑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来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限制,但这种调整往往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所形成的资本主义金融化、去工业化、劳资矛盾加剧和全球经济失衡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强制性解决途径,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特有运动方式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新自由主义体制条件下,美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或者说是有利的剩余价值生产条件和不利的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21世纪初期的美国经济就是在这种矛盾的不断积累和激化的过程中歪歪斜斜的增长的。在美国经济不断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日趋深入的过程中,美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推迟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社会分工制度思想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社会分工制度理论体系。社会分工制度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是生产方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品内分工属于"企业社会性分工",其形成与发展是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实际上是发达国家通过产品内分工体系将再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其实质是发达国家国内再生产结构性矛盾的国际化。在全球发展中国家推进产业升级、突破产品内分工陷阱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再生产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引发西方国家失业问题严重化,从根本讲这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变化的反映。借助经济理论来解读此次危机及其失业问题,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定前提下,在经济运行层面对失业问题进行解读;马克思经济学则是从制度层面对资本积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对劳动控制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这三个方面,考察资本主义的失业发生机制,因而更能揭示失业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生产方式,而社会分工是生产方式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取得共识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表现为:社会中的产品种类和部门数量固定不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利润率将不断下降,并由此可能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和引发社会动乱。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广化和企业社会性分工这一新分工形态的出现,在质和量的双重层面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由此扩大了价值交换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也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史界  尹素琴 《生产力研究》2011,(7):10-11,64
利益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造成了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对立,在使物的世界增值的同时使人的世界得到了贬值。实现自身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新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从利益角度来认识意识形态建设;从社会各阶层、集团或阶级对社会利益格局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金融化表现之一即为金融资本从服务于产业资本的系统转化成一套为自身服务的独立系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金融化不仅在于其脱离了生产过程, 且金融资本以一种新的形式融入资本循环中, 并伴随着资本积累不断参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重构。 在实际的发展中, 互联网平台企业受到了金融资本的过度追捧, 直接表现为各行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融资规模越来越大、产业集中越来越迅速, 但与其相矛盾的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利润实现危机的深化。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相关数据,论证了互联网平台经济由于自身对资本的过度依赖和资本间的竞争, 出现流量资本化; 提出由于资本的逐利性, 互联网平台成为了加速资本循环的手段和工具, 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金融化的实质是金融化了的资本积累制度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