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社会主义银行既是经济组织又具有机关性质(双重性),主要论据是:社会主义银行不仅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同时还承担着管理经济的职能,因而也是管理金融的机关。认为两个手段比一个手段强,只有经济手段和管理手段同时发挥作用,才能把经济搞得活而不乱,生产快而不散,产品多而不重,促进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把银行看成单纯的企业或单纯的机关都不能完好地发挥银行的调节作用。特别在当前调整中,更不能忽视管理工具的机关性能。认为银行的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是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于1980年11月下旬在苏州市联合召开了社会主义银行理论讨论会。会议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业务部门共20余人参加,会议共开了9天。会上主要讨论了社会主义银行性质、银行调节作用和银行体制改革等8个问题。与会同志们提出,社会主义银行是我国经济生活的中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重要的调节机构。在四化建设和当前国民经济调整中,应该充分发挥银行的调节作用,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总结31年来经济工作得失所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长期以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要正确发挥银行的作用,这是很对的,它包含了对近几年在运用银行作用方面的经验教训。在“七五”期间,金融方面的经验教训,应当加以重视,认真总结。货币、银行与信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指出:货币起源于商品。但货币同商品分离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成了两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银行性质的问题,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社会主义银行是国家机关;(二)社会主义银行是国营企业(或称经济组织);(三)社会主义银行既是国家机关,又是国营企业(或称经济组织)。我倾向于第三种看法。因为这种看法比较符合于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实际。马克思曾把资本主义银行看成是特殊形式的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办银行同办工厂、开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办法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今年二月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决定改进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办法,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对国营企业逐步实行全额信贷。今年七月,国务院颁发了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五个试点文件,其中包括《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的暂行规定》。半年多来,围绕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对国营企业实行全额信贷问题,全国各地银行和经济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现将有关改革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制度和实行全额信贷问题的几种讨论意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傅义林  叶望居 《金融研究》1980,(S1):349-354
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存在不存在"经济危机"、"通货膨胀"?这个问题,经济学界正在讨论。我们认为经济危机就是买和卖的分离。有商品生产,就有卖买分离的可能性,也就孕育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社会主义社会有商品生产,因此也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同时,社会主义社会还保留货币交换,货币的五种职能仍然存在,当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可供量的时候,也会发生通货膨胀。从我国建国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7.
晏晋凯 《时代金融》2014,(27):20+23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影子银行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诱发危机的重要原因,遂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关注。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角度出发,通过构建VAR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的方法来研究我国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影子银行体系的壮大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加强对其监管。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给出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易宏仁 《金融研究》1980,(S1):183-190
去年底,在中国金融学会代表会议上,交流了学术论文和其他科研成果一百余篇,对金融学科中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一、关于社会主义银行的性质问题较多的同志认为,在现阶段,我国银行既是国家管理金融的行政机关,又是办理信贷业务的经济组织。为什么我国银行具有两重性呢?  相似文献   

9.
《金融研究》1980,(3):20-20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七月初召开了一九八○年夏季学术讨论会。现将会上对"财政、银行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银行体制改革问题"所阐述的主要观点介绍于后。一、关于财政、银行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财政、银行在组织资金、分配资金以及促使企业节约有效地使用资金,保证实现四化所需要的资金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至于财政、银行如何协同发挥作用,有如下分歧看法: 1、"大银行、小财政"。持这种观点者认为,管理和分配全国资金的任务,主要由银行承担;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任务,也应由财政逐渐转归银行承担。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发挥银行的调节作用,需要从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关系问题,等等。如果不探究这些问题,银行的调节作用就无从发挥。因此,本文着重从理论方面来谈谈银行在宏观调节中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银行应该企业化,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这是我国银行管理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用经济方法管理银行的客观要求。究竟什么是经济核算?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银行实行经济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银行也要把改革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与控制作用,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这里着重谈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蔡荀 《金融研究》1980,(2):15-17
经济情报工作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耳目、尖兵和参谋,许多国家都把它摆到很重要的地位。在六十年代末,日本之所以能跃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大搞了科技情报和经济情报工作。不少国家在研究了日本的经验后,在建立各种专业情报机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15.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取得显著成效,国民经济发展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好势头。当前,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7年1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同时,要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调整信贷投向,正确处理好改进金融服务与加强信贷监督的关系、金融支持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及时、有效地增加贷款,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指…  相似文献   

16.
三中全会制定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银行在这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是大量数据证明的事实。但调整中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人关注的是重工业没有搞活、产值有所下降、利润减少,甚至亏损不小,影响了财政收入。农业和轻工业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社会购买力仍高于市场可供商品量的增长。特别是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阐述影子银行产生的诸多背景,并将其风险及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影子银行提出诸多创新性监管措施,为监管当局提供策略支持:引入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规范影子银行投资标的;引入民营银行同时试点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事前防御事后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联合召开的全国银行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于1984年11月3日至9日在西安举行。参加讨论会的有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代表。大家对银行体制改革、开放金融市场、发展多种信用形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目前银行体制的改革,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是城市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出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制,这  相似文献   

19.
自从伟大的全民整风运动以来,各项工作都出现了空前未有的蓬勃的气象,在我们银行信贷工作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这突出表现在我们在全行范围内比较彻底地批判了过去较长时期在信贷工作中存在的"以我为主"的思想,同时对过去在这一思想支配下所制订的各种机械繁杂的规章制度也集中地进行了一次改革。另方面,在广大干部中开始树立起政治观点,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以及敢想、敢说、敢作的共产主义风格,因此工作作风有了根本的改变,考虑问题不再单纯从资金观点出发,而是首先从生产和商品流转的需要,从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出发;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正取得外国政府和外商的信任,对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均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利用外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人片面认为外资越多越好,这就有导致外汇失控的可能;引进非生产性项目偏多,金额偏大,出现有些"三资企业"外汇收支不能平衡的现象;出现黑市买卖外币,非法买卖外汇,以及逃汇、套汇等违法现象,势必影响人民币币值和国内物价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应针对以上利用外资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着与开放、改革相适应的原则,围绕加强宏观控制与调节,研究制订对利用外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下面谈一些粗浅看法,以供制订有关利用外资制度和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