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玲  董剑 《中国招标》2012,(32):3-5
笔者从事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工作多年,评标中难免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些问题的处理很值得思考。在商务部着手对《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下称"13号令")进行修改之际,在此总结几个有代表性的评标问题,供读者讨论。一、关于缺漏项(供货范围偏离)问题的处理举例:在一次机电设备国际招标采购中,采用最低评标价法  相似文献   

2.
综合评价法是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一种常用的评标方法,特别是《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综合评价法实施规范(试行)》颁布实施以后,综合评价法的操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者对综合评价法实务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规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若娅 《中国招标》2010,(14):13-16
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招标活动涉及各项领域,包括建筑、工业、水利、交通、铁道、民航、信息等行业和产业。无论何种招标,在整个招标过程中,编制招标文件都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招标文件不仅是评标、定标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签订合同的重要依据。因此,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力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避免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前后矛盾并方便评标,否则有可能造成评标定标困难,或者容易引起投标人的质疑投诉,致使招标不能顺利进行而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招标》2013,(10):3-5
在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过程中,准备招标文件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采购的质量和进度。一份编制合理的招标文件应该涵盖招标人的采购目标及要求,同时也是投标人参与投标的主要依据之一。招标人通过招标采购机电产品,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投标人之间的竞争,采购到性能满足要求、价格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编写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文件可能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它们互相呼应、联系紧密。以下,就简要介绍一下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文件编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机电产品国际招标项目除了使用国际金融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本文对这类招标项目不作讨论)外,使用国内资金的项目均执行由《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商务部13号令”)、《商务部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活动有关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商务部395号文”)和《商务部关于印发〈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综合评价法实施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商务部311号文”)等文件形成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在国内招标中综合打分法在评标过程中的广泛而灵活的应用,商务部对于这一评标办法在国际招标中的使用有着特殊要求。评分标准的编制要点关于评分细则的编写,《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综合评价法实施规范(试行)》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分成商务、技术、价格、服务及其他方面四部分进行评分,并特别对服务及其他方面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8.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招标无效",主要从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和投标人三类招标投标当事人的法定行为来予以认定。一、因招标人行为导致"招标无效"1.招标人与投标人相互串通、搞虚假招标投标的。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可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招标人与投  相似文献   

9.
《中国招标》2010,(38):26-27
一、物业管理招标文件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招标项目基本情况的描述过于简略,各类技术参数和指标不完整。 招标文件对招标项目的描述是投标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评估和编制投标文件的主要依据,也是评标时专家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招标》2011,(23):3-5
粤外经贸法字[2011]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活动的管理,规范广东省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下称《招投标法》)、商务部2004年第13号令《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下称"13号令")、商务部2005年第6号令《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机构资格审定办法》(下称"6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formance of Indonesia through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with other East Asian economies. While neighboring countries actively formulated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distribution networks, Indonesia fell behind in utilizing the benefits of globalizing corporate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 supported by new economic thought such as fragmentation, agglomeration, and theories about corporate firm; and a policy package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designed to utilize such opportunities. The design of Indonesia'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s”, however,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globalizing world because the presence of network‐forming foreign companies is not large enough to make them influential “actors”. This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argument for Indonesi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possibly misleading. Rather, Indonesia must learn the experience of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introduce foreign companies as new actors to break the old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