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业将逐渐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业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要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制度现实,在加强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创新,特别是要加强银证和银保业务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速发展,作为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的表外业务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目前,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不仅是西方许多大商业银行精力经营的主要取向,而且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我国银行业目前正处于转轨时期,发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拓宽银行经营范围,对我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侯继明 《全国商情》2011,(12):59-60,66
经济全球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各商业银行纷纷通过业务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为了研究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本文首先对创新可能对风险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历年经营数据对创新度和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其业务创新度无显著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开始缓慢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由需求侧向供给侧方向转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根据经济变化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调整。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一种供给。经济的变化必然引导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顺应变化。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下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建议以解决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下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体验经济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营销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体验营销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体验营销与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行以体验为基础的营销创新。  相似文献   

7.
浅谈国有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不仅是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统一规则,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济利益,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分析,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创新”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主题。金融创新作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特剐是金融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无疑是金融创新的关键。本文意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存在的困难、双刃性影响以及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市场环境。但由于实力差距,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求快心理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应重点放在市场定位、规模扩张和资产质量优化上,坚持特色经营和发展,突出个人金融业务和服务,同时,将金融创新作为实现其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方兴未艾。为了顺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我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不仅要在宏观环境方面显我国商业银行的并购创造一定的条件,而且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监管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我国银行业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的转化,积极应对加入WTO以后激烈的金融业竞争,作为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创新的步伐。作为中央银行,在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的同时,也应帮助商业银行充分认识业务创新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并实施审慎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起点不高,重复劳动较多,产品功能差异较大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金融体制创新滞后,利用现代科技不充分,激烈的金融竞争导致金融产品创新的盲目性以及中央银行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管,因此,必须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科学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产品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王进 《全国商情》2010,(9):32-35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正日益复杂,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日益增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而且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命运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及稳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做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对金融创新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重新界定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及新巴塞尔协议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提出可行性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中,目前又面临着加入WTO的考验。如何应对挑战,尤其是在业务上如何面对国内外同行的竞争,力争有所创新发展,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从现实的金融环境和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考虑,积极在资本市场上拓展新业务,开发诸如基金托管、清算、金融信息咨询、企业上市及并购服务、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投资银行业务,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开发可供选择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最终朝全能型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所谓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新思维、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技术等,在金融工具、金融服务、融资方式、管理技术、支付方式与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从而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与经营风险最小化的一系列经济行为和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0,外资银行将不断进入中国金融领域,国内金融机构之间、国内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另外,由于我国相当部分居民收入资本化、企业和个人投资渠道多元化、银行业也已进入电子时代等因素,商业银行原有发展优势的绩效在边际上有所递减。再加上近年来受经济运行环境和政策调整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不良资产上升,潜在风险有所增加;二是由于国家连续八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不断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使其获利空间不断减少;三是受企业经营效益不佳、银行实行严厉的贷款责任制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可供选择的空间日益狭窄、盈利空间有所萎缩,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求得更稳健、更快速的发展,金融业务创新已刻不容缓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认为,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当务之急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相比,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金融创新,范围广但独创少、且技术含量低,衍生产品的创新大多归于失败。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银行业将面临外资银行业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冲击, 同时投资基金业的发展.也将对国内银行业造成巨大威胁。商业银行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须从制度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几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中国金融创新”假说,之后有人甚至把“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的观点作为定论写进教材。本文沿制度分析的路径,得出中国至今尚未出现金融创新的结论。因为任何一种创新活动的形成,都暗含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需要一个创新主体,这个创新主体即是经济组织的产权主体。只有这个产权主体才是创新的“内在因素”。金融创新只有以清晰的且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这样的“内在因素”为前提,才能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获得创新的原动力。本文认为迄今为止我国包括商业银行改革在内的金融改革,实际上全是由政府效用函数所牵引的政府行为。我国商业银行受产权制度的制约,尚未真正成为创新主体,金融改革的最大不足,也在于企图避开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而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恰恰是金融创新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速发展,作为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的表外业务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目前,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不仅是西方许多大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主要取向,而且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我国银行业目前正处于转轨时期,发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拓宽银行经营范围,对我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表外业务在西方银行业兴起的原因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的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不同力量综合推动的结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l、融资方式证券化的要求。80年代以来,随着证券…  相似文献   

20.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于金融创新、公司治理以及人力资源三个方面。本文以这三个要素为切入点,结合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障碍分析,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