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自1981年恢复内债发行以来,到1992年已累计发行各种国债1675.81亿元。10多年来,公债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补充来源,对平衡财政预算、加强重点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积累与消费比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债的发行已成为我们的一项长期国策,对财政经济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债发行的越多越好,它也有其客观的数量界线。从第三世界国家外债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内债债台高筑,从而使经济陷入瘫痪、走向“滞胀”的事实来看,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特别  相似文献   

2.
一、国债现状概略 国债分为内债和外债,本文专指国家内债。国债是国家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国债筹资为平衡财政收支、支援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柞用。 我国自1981年重新发债以来至今已历时十年。十年来,国债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已从1981年的48.66亿元扩大到1989年的22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19.6%。到1989年底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从1981年起恢复发行内债,最初只有国库券一种,后来又增加了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债券和转换债券等六种.随着债券种类的增多和债务总额的不断扩大,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近年来财政困难加重和偿债高峰的到来,债务问题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对当前的内债形势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1933 1937年之内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27年4月到1937年底的近五年中,南京国民政府发行了29种计104000万元的内债,笔者曾撰专文进行阐述与分析。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从整理内债,暂缓债务支付和压缩军费等措施,勉力维持预算平衡,未发行内债。但是从1933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又自接连大举内债。本文拟讨论1933—1937年间的内债情况,并对1927—1937年间的内债发行作一点总的详述。 一、1933—1937年内债发行情况 财政部长宋子文在1932年整理公债时,曾口头承诺四年之内不再发行新内债。但是,不到一年又自食其言,不得不依赖发行内债来支撑财政。  相似文献   

5.
薛薇 《经济纵横》2003,(5):11-13
自 1 998年实施以国债政策为主体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 ,我国的国债规模进入了历史性的增长阶段。本文从内债规模的指标入手 ,分析我国目前内债风险 ,并就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丁静波 《经济论坛》2007,(7):107-109
一、国债风险的表现 本文中的国债仅仅指我国的内债部分,而且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我国地方政府无发行国债权利,所以本文中的国债指的我国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部分。从国债的运动过程来看,国债的风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数量风险、金融风险和使用风险。国债的数量风险直接表现为国债规模过大而给政府还本付息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果国债数量日益增长而政府资金又不充裕,那么对这一风险就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债的金融风险涉及流通领域,与货币价格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 从1990年起,中国的经济运行将遇上一个新的难题,即还债高峰期。它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治理整顿和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若不及时对债务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良策,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将发生很大困难。一、中国国债的历史回顾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主体向国内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公民个人发行的债券,如国库券和各种公债等;它是按照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是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货币流通和投资,协调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杠杆。新中国建立初期,百业待兴,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我国在50年代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都相当低,国债的平均  相似文献   

8.
我国财政部为了弥补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解决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而从1987年以来,在发行国库券的同时,又陆续发行了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特种国债和保值公债。国债的发行,不仅在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解决国家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金融资产多元化、金融市场开拓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国债的发行过程以及发行控制上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国债发行期限结构单一化严重影响了国债的健康发展,给整个经济生活投  相似文献   

9.
严清  李晋明 《经济师》1993,(1):42-43
<正> 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本文专指内债)以来,已累计发行各类国债约1300亿元人民币,扣除还本420亿元,尚有内债余额865亿元,国债市场已由幼儿期步入成长期,但仍然存在国债流通市场规模狭小,发育迟缓;国债期限结构单一;国债管理体制不顺;国债市场管理松驰,制度不完备;法制不健全;国债发行兑付工作组织不力;配套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为了充分、合理、有效地用活用好国债这一筹资方式,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发展“助推器”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机制,特提出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0.
卢波 《经济论坛》2005,(21):112-113
国债是一国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它是财政部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发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安排使用的公债,是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的融资活动。近几年来国债继续保持了其“金边证券”的特殊魅力,以其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良好的优点,吸引着众多的投资者,尤其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国债发行期间,经常出现排队购买的现象。在基层国债购买柜台出售首日即发售完毕的事情,在不少地方时有发生。很多百姓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在部分县市及乡村常年见不到国债的影子,百姓只是在新闻中听到国家发行国债的消息。本文拟从国债发行的角度来初步分析基层百姓购买国债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国债规模与结构适应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的数量历年不断增加,而且发行的种类也不断增多。由最初单一的国库券发展到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保值公债、定向债券等种类。  相似文献   

12.
从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角度看国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大量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 ,虽然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也增加了经济运行中隐藏的危险。本文认为 ,目前我国大量增发国债时并不考虑公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而这涉及到公债性质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货币供给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内生性 ,因而研究和分析发行国债对内生性货币供给、从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发行地方政府公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戬 《财经研究》2003,29(5):27-33,27
本文主张我国应准予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并由西部地区优先发行。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历史,然后依次从可行性、框架设计两个方面对地方公债的发行进行了论述。文章选择美日两国经验作为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进行借鉴的主要对象,同时吸取了我国多年来国债的发行经验,重点对地方公债的规模、品种结构、发行方式、发行主体、发行对象、利率和债期选择等7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债市场始于1950年,当时财政部发行了1.48亿“分”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8年,“大跃进”使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国债发行工作也被迫停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处于一个“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特殊时期。从1981年起我国恢复了国债的发行,到现在已历时17年。本文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对过去门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行分析,再就今后发行规模作一预测并提出相应建议。一、对过去17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且总体呈现一种膨胀态势:1981-1987年为第一阶段,其特点主…  相似文献   

15.
舒超  孔德刚 《经济论坛》1996,(12):43-44
国债外资化做法值得借鉴舒超孔德刚一、国债外资化: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行为国债外资化是指外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储蓄机构、投资银行、各种基金组织和一些工商企业及个人作为债券投资人认购并持有由我国中央财政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并有权向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债风险隐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岚 《当代财经》2001,(4):51-53
我国国债风险隐患有:国债规模过度扩张;国债类型转型缓慢;公债发行主体结构单一;或有债务不断显现;外债的使用与管理混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政府为拉动投资,刺激有效需求,增发了几千亿专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债。这说明,国债已成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中一个重要的调控工具。内债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加重了财政的还本息负担,财政信用的高风险成为制约内债规模的主要因素。内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其客观必要性,对降低财政信用风险,减轻政府偿债负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证券市场发轫于国债市场。目前。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债市场业已成为证券市场的主体与核心。我国国债(国库券、公债等)发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60年代,这一时期国债到70年代就已全部偿还完  相似文献   

19.
一、近年来我国国债政策的应用我 国政府从 1979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 ,国债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 ,国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 1998年以前 ,我国的国债政策主要以弥补历年赤字的用途为主 ,对整体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 ;但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我国面对总需求急剧下滑、投资严重不足的局面 ,此时国家加重了国债政策的应用 ,使国债政策作为政府启动经济的有力工具 ,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在西方发达国家 ,国债政策很早以前就已经作为调整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债的发行 ,政府可以获得巨大的资金支持 ,不仅可以加速经济建设的步伐 ,也可以用于弥补历年财政赤字 ;同时 ,通过公开市场的操作 ,政府可通过国债的买卖来调节经济中货币的供给量 ,有利于物价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从 1979年就开始运用国债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 ,但由于证券市场的不成熟使得国债政策的巨大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近些年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 ,国债的交易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转变 (改成部分上市交易 ) ,这就为国家有效地运用国债政策铺平了道路。从 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发展(具体情况见表 1)。虽然国...  相似文献   

20.
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公债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从合理运用公债政策,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出发,在指出两种体制下公债类型政策差异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分析了我国经济转轨期公债政策与制度的市场化变革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合理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尽快实现公债类型的市场化转型,调整公债管理政策,加强公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方面,提出转轨期合理运用公债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