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后2020时期,防止脱贫户返贫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任务。以集中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为例,通过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分析了武陵山片区返贫的风险构成,并提出了内部环境返贫风险防控及预警机制和外部环境返贫风险防控及预警机制,以达到巩固武陵山片区扶贫成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努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更要在建立完善防返贫机制上下功夫,防止边减贫、边返贫,坚持精准"扶贫"和防范"返贫"两手抓、同促进。一是建立完善返贫预警机制。用好建档立卡信息和第三方监测评估成果,对脱贫户、贫困边缘户精准分类,对收入和家庭状况进行风险评估,用大数据为返贫预警提供支撑。二是建立完善稳定增收机制。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相对贫困户,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发展合作扶贫等方式,带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一方面要完成剩余26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和52个贫困县摘帽的任务,另一方面要防止近200万已脱贫人口返贫和近300万边缘人口致贫,  相似文献   

4.
返贫预警是贫困治理的重要一环,决定着扶贫成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在我国扶贫的决胜时期,返贫预警系统的构建尤其关键。在返贫风险因素识别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长效动态识别返贫风险人口的流程图,然后从返贫风险因子、信息监测机制、长效帮扶机制、利益联动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五个方面构建了返贫预警机制框架,为我国后续脱贫攻坚预防返贫现象给予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肖军 《山西农经》2024,(4):40-42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的问题仍然需要克服。在脱贫之后出现的返贫情况不仅影响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还会增加扶贫的成本。因此,分析返贫诱发因素,并研究其预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和底线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基于理论剖析与实践归纳,本文试图构建防止规模性返贫理论框架,以增进中国后脱贫时代防返贫自主知识体系。首先,在明确防止规模性返贫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剖析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内在理论逻辑,提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性在于提升个体可行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本质要求。其次,本文从内部传导、环境冲击以及代际传递等层面探究规模性返贫的发生机理,基于内在机理的探究,提出防止规模性返贫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实现机制,即监测评价、风险预警与帮扶路径。防止规模性返贫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止规模性返贫帮扶体制、建立“整体—局部—个体”多层次系统性的帮扶机制、构建“稳定衔接—精准施策—动态调整”目标导向为核心的帮扶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政府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防止返贫、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遵循返贫问题的事前干预逻辑,本研究针对现有防返贫预警工具的不足,基于六个国家级脱贫县建档立卡户数据,借助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探索并尝试性构建了一种返贫预警模型,为返贫预警工具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8.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部分地区由于自然禀赋差、发展底子薄,脱贫基础较为脆弱,脱贫后农村低收入人口仍然面临返贫风险。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脱贫群众潜在的返贫因素,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结束,防止脱贫村返贫就成为地区治理的工作重点,而后脱贫时代的乡村贫困却呈现出与传统乡村贫困不同的特征,有必要弄清农村贫困均衡的原因、多重压力和挑战。为实现脱贫村长久、长效脱贫,可以从乡村振兴突破农村贫困均衡、精准扶贫化解农村贫困均衡、教育阻断农村贫困均衡、异地搬迁隔绝农村贫困均衡等多个角度推进。  相似文献   

10.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必须进一步发挥扶贫产业的重要作用。在吉林省的扶贫产业项目中,种植业和养殖业占有较高比重,相对于其他产业,二者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发展乡村产业,坚持绿色发展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其中产业扶贫承担着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和巩固现有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任务。贫困群众是产业扶贫的主体,推进产业扶贫,要充分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走向脱贫。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和主力军,担负着提升脱贫带头人和贫困户综合素质及自我发展能力,助推产业扶贫的重要责任,农广校体系在农民产业扶贫培训中发挥重  相似文献   

12.
正攻坚期后,要适应向支持区域平衡发展转变,向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转变,向支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并重转变主攻方向的"三个转变"要求,持续发挥农发行在支持脱贫地区中的主导作用。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必将实现。攻坚期后,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如何推动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成为需提前谋划的新课题。农发行作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江西省婺源县贫困村为例,结合历史数据和经验,研究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及之后2年(2020—2022年)各地可能出现的脱贫户返贫现象。从2020年开始收集基础数据,建立预警识别机制,通过大数据对脱贫户返贫准确识别归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脱贫户返贫的具体阻断机制,为江西省决胜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脱贫攻坚完成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过渡期的重点任务,然而防规模性返贫又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分析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返贫风险和原因,对目前政策实践中防止规模性返贫监测体系和政策帮扶体系进行分析,梳理构建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一是完善防返贫监测纳入和风险消除机制;二是加强对监测户中非脱贫户的政策覆盖;三是坚持因户施策,杜绝“应帮未帮”现象,强化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帮扶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取得质的飞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创造了反贫困的世界新高度。虽然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脱贫的农村地区得以持续、平稳地发展任重而道远。在2023年初,中共中央颁布21世纪以来第20个“三农”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要“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返贫防治的问题备受关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调查云南省通海县农村返贫防治实然状况,分析农村在返贫防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甄别成因,指出乡村振兴背景下通海县农村返贫防治的应然要求,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成为接下来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应防止农户返贫。文章分析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优势,并提出返贫风险防控策略,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能等他们返贫了再补救。3月20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了  相似文献   

18.
我国脱贫攻坚成绩斐然,但部分地区脱贫成果还不牢固,因此要求脱贫干部从农村贫困现状出发,深入分析背后原因,设计返贫风险评估方法,以便更好地从农村发展的长期性、整体性视角出发,建立返贫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分析了我国当下返贫工作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的具体实践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疆和田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落后,少数民族群众占据大多数,是全疆经济发展较为困难的地区。虽然在2020年实现贫困摘帽,但经济发展较为薄弱,且容易返贫。面对这样的现状,依靠产业兴旺方式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和田地区人民的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脱贫攻坚实践中,四川省通江县根据自身作为国贫县且减贫任务重、致贫因素多、返贫风险高的特征,以破解脱贫攻坚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为导向,探索形成了农村主体利益均衡机制、产业发展多元带动机制、发展要素系统整合机制、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机制等四大具有区域特征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为当前形势下贫困地区提高扶贫绩效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实践样本。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迫切需要提高扶贫资源整合性、金融保险覆盖面、贫困主体参与度和政策措施引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