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黑龙江省131处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得出黑龙江省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且均衡性较低,核密度呈“南北双核、小核散布”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和森林资源,与黑龙江省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存在紧密关联;人文因素中,林业产业产值对资源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旅游收入。对此提出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森林康养产业空间布局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运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2017年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南涧彝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整体性较低,行政村的差距较大,子功能协调发展有待加强,空间极化现象明显;(2)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明显,多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一主多副"的多核空间分布结构,子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3)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以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为主,其中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性贷款和劳动技能培训率是其主导因素.研究结论:生态脆弱区应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因素,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作用,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3.
运用ArcGIS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最邻近值等分析方法和兴趣点数据研究长江经济带游憩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特征,并从地形地貌、交通、人口密度、社会经济水平等对游憩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游憩资源呈现聚集型分布;(2)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密度存在差异性,在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中呈现不均衡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流域内四川省、江苏省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湖北、湖南两省游憩资源密度较高,四川、云南、贵州三省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比较分散;(3)游憩资源的空间分布方向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4)地形地貌、交通网络、社会经济发展对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选取山西省213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对其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判别,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且与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结论](1)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包括以太原和晋中为主的中部密集区和以临汾、运城、晋城为主的南部密集区,且都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大多数示范点分布于城郊地区; (2)经济发展、人口密度、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科技类、农事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多分布于经济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 GIS10. 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 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6.
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文章从空间结构、城镇体系规模和各城市空间联系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域空间发展展开分析.结果发现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发展存在:①长沙市首位度低;②区域"轴-圈层"辐射力量薄弱;③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呈现平衡特征;④城市间空间联系性不强等问题.最后借鉴国内外空间管治研究现状,提出从空间管治理念入手,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通过研究大都市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为耕地保护和优化耕地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利用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在ArcGIS 101中提取出耕地要素图层,采用重心模型确定城市重心位置,运用象限分析法把天津市分成8个方位,分析天津市的耕地空间数量分布特征,利用核密度估算法计算天津市耕地数量的核密度值,继而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核密度分区来确定天津市耕地密度等级,分析的耕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总结出影响耕地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针对性地提出耕地保护建议。[结果](1)耕地核密度变化范围为0~8687 point/km2,核密度值由小变大,耕地整体呈由分散向聚集状态演变,天津市主要是以中低密度区(36525 696万hm2)为主,整个区域内的耕地呈分散状态分布; (2)中心城区无耕地可用,耕地核密度等级结构单一; 近郊区的耕地核密度等级结构复杂多样且变化趋势相似,耕地聚集程度适中; 远郊区的耕地面积较多,耕地核密度等级结构不同,耕地聚集程度相差较大。(3)天津市耕地分布主要受到地形地势、土壤、经济发展、城镇扩展、土地相关规划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结论]天津市耕地在各区各方位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特征,借助核密度估算法能更加细致深入地研究大都市耕地在不同空间的聚集程度,对促进耕地空间优化布局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休闲乡村的发展是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界在省域层面检验休闲乡村示范点分布及成因的研究较少。分析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格局并探索其影响因素,验证示范点选址合理性的同时揭示空间分布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休闲乡村发展的优化路径与建议,为休闲乡村的深入推进与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文章在利用ArcGIS10.7的基础上,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值等参数,从空间分布形态、区域分布差异、空间分布密度三方面对2014—2020年福建省142个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Moran''s I 指数、地理联系率与缓冲区分析等指标和方法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呈集聚性和不均衡性特征。(2)示范点在不同设区市和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在福建9个设区市中,逾55%的示范点集中分布在福州、泉州、三明、宁德4市。在闽东南西北中五大地理区域内,闽南地区分布最为密集,闽东地区次之,闽中地区最少。(3)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厦门北部1个高密度中心,厦门西南部——漳州东北部1个次高密度中心。(4)示范点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双重影响。地形地貌是自然因素核心要素,人文因素关键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交通区位、旅游资源禀赋和客源市场规模。结论 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能够立足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乡村建设应立足自身条件,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着重考量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往建设最适宜区去选址与布局;进一步说,福建省及同类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应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依托当地农业发展基础,抓住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和示范区溢出效应,从而推动休闲乡村空间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福建省243个“水乡渔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8空间分析工具,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对福建省休闲渔业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福建省休闲渔业整体呈聚集分布,部分区域离散分布,形成“闽东北聚集,闽西南散落”的分布格局;休闲渔业分布与旅游、交通、经济、渔业均有良好的空间耦合关系,影响福建省休闲渔业空间分布的因素由大到小顺序分别为旅游产业、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和渔业基础,前3个影响因素均为强关联,渔业基础为中度关联;旅游产业对休闲渔业空间分布解释力最强;交通区位中,随着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休闲渔业分布数量急剧下降;经济水平中,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依托优渥景区资源,形成渔旅融合的特色休闲渔业;渔业基础对休闲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传统渔业转型,延长渔业产业链,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研究方法: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结果:(1)相比2003年,201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范围扩大,空间分布方向性减弱,主趋势方向呈顺时针旋转;(2)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中,自然条件奠定了基本格局,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是近年来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统计方法能够从多视角揭示并可视化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部分影响因素,可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因水网纵横,其湿地资源极其丰富并形成了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湿地公园,在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Python语言获取长三角地区POI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后建立长三角湿地公园数据库,借助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及标准差椭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地区湿地公园空间分布规律,并选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及政策环境三个影响因素对湿地公园空间分布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揭示三者与长三角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①湿地公园分布呈现多中心分布模式,主要集中于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四地;②湿地公园分布存在明显的方向性,与长三角沪宁合杭甬发展带相契合;③湿地公园空间分布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相关政策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考察并分析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试图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今后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西北地区其他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甘肃省在建的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规律,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指数R=0.71,表现为凝聚型分布,地理集中指数Z=26.73,均匀度C=0.016,表现为非均衡集中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核密度分析的集聚程度,将示范村空间分布划分为三大片区,共形成5个中心区, 1个次中心区。[结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呈凝聚型分布,区域分布呈现出非均衡集中型状态,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乡村旅游示范村密度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与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政策、人口与经济、客源市场与交通、文化等人文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159个高星级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 10.2软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疆高星级农家乐在空间上分布均衡性差异大,分布较为集中,东疆高星级农家乐分布集中程度远大于北疆和南疆;高星级农家乐在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细分后发现,东疆属于聚集—随机分布类型,整体呈北密南疏的分布格局;高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具有资源邻近性、市场邻近性和交通邻近性。  相似文献   

15.
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揭示出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管理和科学的布局调整提供政策指导。[方法]文章综合使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泽普县农村居民点2005~2014年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地形与自然资源因素、区位与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泽普县的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集约程度较低;农村居民点的斑块形态指数趋于规则,人为管控和村镇选址规划的效果初步体现;空间上斑块聚集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大斑块低密度分布和小斑块高密度分布的景观格局;但是从整体来看泽普县近10年来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局部有聚集趋势,尤其是在海拔适宜、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集中趋势更为明显。[结论]农村居民点居住的景观格局变化主要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但在时间和空间的微观层面上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条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江苏省1990—2014年经济、社会和国土统计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模型对江苏土地利用绩效时序演变和空间特征进行评价,并利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诊断。研究发现,省域尺度层面,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绩效经历了一个"低绩效→中等绩效→高绩效"的演变过程;在综合绩效贡献度上,经历了一个"社会绩效主导→生态绩效主导→经济绩效主导"发展过程;土地利用绩效障碍因素经历了一个"经济障碍因素主导→社会障碍因素主导"的演变过程。市域尺度层面,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总体呈现南部较高,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布状态;经济绩效呈南部地区总体高于北部地区分布,苏北和苏南地区的主导障碍因素分别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江苏省土地利用绩效的改进路径:消除土地利用绩效发展中的社会因素障碍,重视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协调发展;合理规划配置土地资源、以规划为引导促使土地利用绩效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精细分析云贵高原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黎平县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叠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农村居民点分离度分析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黎平县农村居民点分离度指标的全局Moran指数为0.089,Z值为2.164,大于1...  相似文献   

18.
面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三生功能均衡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利用国土空间三生指标评价体系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2014年和2017年的三生功能值,探讨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别研究三生功能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得出如下结论:(1)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生产功能高值区呈现出由点状分布向集群分布的发展趋势;生活功能高值区南移;生态功能值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但南北差距在缩小。(2)研究期内,影响生产功能分异的主导因素由经济总量指标变为对外贸易指标;影响生活功能分异的主导因素由宏观经济质量指标转化为微观生活质量指标;自然因素对生态分异的影响作用在减弱。(3)任何两种因素对三生功能空间分布的交互作用都要大于一种因素的单独作用;有些自身对分异没有显著影响的因子,在交互作用之后影响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9.
土地综合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作用的中介和协调程度的表征,其空间异化研究能够有效地为多样化与区域适应性的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构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指标,从城市个体空间异化视角,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兰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特征及其机理进行了剖析研究。研究认为,地均固定资产投资(0.102)、经济密度(0.088)指标所占比重较大,经济技术是兰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稳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兰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总体变化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高承载力区主要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支撑,而榆中、皋兰等县低承载力区域,其主要受制于自然、经济环境多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多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更精细、更科学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多尺度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以广水市为例,从多尺度角度对2016年广水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引入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1)对广水市农村居民点进行核密度分析时,搜索半径为1 800m最合理,广水市农村居民点核密度最大值为14. 26个/km~2;(2)对广水市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从县级、乡镇级、村级3个尺度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县级=0. 642 4、Moran's I乡镇级=0. 694 3、Moran's I村级=0. 808 2,全部表现为空间正相关,村级的空间集聚特征最显著、乡镇其次、县级相对最小;(3)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高值区分布在城郊乡、骆店乡、马坪镇、长岭镇4乡镇,与该研究的核密度分析结果一致。(4)通过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因素:地形位指数到城镇距离到道路距离到水系距离。[结论]文章从多尺度角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同方向的研究提供借鉴,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研究、村镇规划、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乡村振兴等提供理论方法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