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产业转移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遵循经济学逻辑,当不同区域间的生产要素价格差距较大时,受市场信号指挥的企业就会自发采取适应性行为——向要素成本较低的区域进行梯度转移。现实中,尽管我国区域间的要素价格差距悬殊,但产业转移步伐远远落后于预期。从新经济社会学视角论证这种“经济悖论”,发现嵌入本地的生产性、服务性、制度性、社会性网络制约着企业的异地转移行为,进一步提出产业转移是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和协力合作网络“脱嵌-再嵌入”的过程,并以江苏省南北挂钩共建产业园区为例,验证了两地政府通力合作有利于降低“脱嵌”对企业异地生产的冲击,并能够帮助企业“再嵌入”异地社会关系网络和协力合作网络,从而有力地解释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政府介入的新经济社会学逻辑。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台湾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国际竞争与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台湾对大陆的大规模直接投资形成了产业转移,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客观上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资本和高科技密集型产业成长迅速,并导致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体现了转向控制价值链、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产业升级过程。此外,台商借此实现了嵌入新的"美、日、欧-台湾-中国大陆(含香港)、东南亚、欧"式的全球生产网络,并在大陆构筑了具有组群式整体移动特点以及不可逆转优势的投资网络,这对台商在大陆的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积极意义。未来随着两岸关系全面向前发展,产业转移将继续推进,并对两岸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台湾的经验阐释了产业转出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也为我国大陆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家、市场和社会三方都可以作为行动主体推动产业转移,但效率各有不同。如果政府作为行动主体,负责产业转移的官员可能缺乏园区管理经验,对企业运作了解甚少,很难劝说发达地区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如果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社会力量作为行动主体,由于其动员能力有限,也很难说服企业转移;如果纯粹依靠市场规律引导产业转移,上海和苏南等发达地区的企业不一定要转移到苏北、浙西等后发地带,很可能会转移到内地去,这将违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思想。长三角的做法是成立有政府背景的园区运作公司,在政府政策指引下,由园区开发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这比政府直接推动产业转移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4.
国家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均衡状况时常存在,均衡只是瞬间的,适度的区域非均衡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如果这种非均衡过大,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产业梯度转移采取的区域经济政策以及取得的成就,来对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5.
王耀  朱昆 《时代经贸》2011,(6):71-72
国家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均衡状况时常存在,均衡只是瞬间的,适度的区域非均衡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如果这种非均衡过大.将会对昆冢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产业梯度转移采取的区域经济政策以及取得的成就,来对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6.
国家对推进共建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转移非常重视,近年来在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规划和文件中多次强调加快共建园区推进产业转移工作,并要求相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各地根据中央要求,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制定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政府资金扶助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  相似文献   

7.
李晟晖  孟音 《经贸实践》2002,(12):39-41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近年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外商特别是台商开始掀起投资大陆第二轮高潮,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IT产业开始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新一轮台商对大陆投资的重点。由于台湾投资环境悲化、大陆市场逐渐成熟及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的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台商投资,以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为中心的三角洲已成为投资新热土。2000年江苏引进台资首次超过广东,浙江省2001年一季度,新增台资企业105家,其中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2.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45%。与珠江三角洲相比,进军长三角地区的台商以台湾的主力笔记本计算机、PDA、手提电话形成以在上海的晶圆生产为核心的产业群,不仅未来发展空间更为广阔,而且与台湾的产业发展几乎同步。  相似文献   

8.
共建园区—福建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山 《发展研究》2009,(4):88-90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对比沿海东部的广东、福建两省以及福建省的沿海和山区在产业转移中的现象,直接和内在原因,阐述了推进经济发展共建产业园区的条件、构想和模式,提出了有序引导沿海产业向山区转移所需条件及政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达捷 《生产力研究》2012,(8):184-186
随着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成都——西安——重庆"西部金三角"构想的进一步明朗,四川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应充分发挥资源、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学规划,选准承接点,创新承接方式,搭建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自广东实施"双转移"以来,各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取得丰硕成果,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区域产业结构也发生着深刻变化。本文从区域产业升级水平、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就业关系等方面对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2008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供参考。测度与判断"双转移"指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中西部发展的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低技能劳动力流向东部,延续了东部继续靠引进技术、从事附加值较低产业的生产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对服务业需求较低,进一步制约了城乡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加大对中西部核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在低端产业对东部的竞争基础,促使东部通过技术开发向附加值更高产业转变。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需求,长期将为中西部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多样化与专业化之争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长期热门话题,区域经济韧性概念为区域发展产业结构多样化抑或是专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视角。近年来,经济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第四次产业革命兴起等外部冲击后,长期处于下行态势。基于2009-2018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产业多样化与产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多样化对本市经济韧性起到提升作用,但会降低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产业结构专业化对本市和邻近城市经济韧性起到提升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竞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基于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Tobit回归方法与门限效应分析方法,考察市场化调节作用下区域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区域技术创新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两化”发展,在引入市场化的调节作用后这种推动力变强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调节作用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还表现出门限效应。在分区域分析中,这种调节作用在上游以及中游城市相对较强,在下游城市则相对较弱。最后提出,应注重区域发展异质性,构建最优市场环境,发挥区域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使用1999-2016内地年30个省市、27个二位数工业行业数据定量测度区际产业转移,选择产业关联较强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使用投入产出法识别关联产业、测算其关联产业溢出,利用2004—2016年内地28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对关联产业溢出效应与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的关系、产业转移中的关联产业溢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2014年中国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出现拐点,总体工业由之前的分散转移转为新的集中转移,而电子设备制造业仍处在向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集聚的分散转移中;②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中的产业关联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且促进了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高质量发展;③产业转移中第三产业关联溢出效应对电子设备制造业分散转移的作用高于工业,但工业的关联溢出对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移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产业转移路径方面,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两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发生行为。将现有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拓展到两类区域的产业转移,并运用产业转移势差模型,基于经济、产业、成本、交易成本和技术5个方面势差,建立产业转移评价指标体系,对两类区域产业之间的转移路径进行探讨。得出研究结论:①基于势差理论的两类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是对两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扩展,将产业转移的“一对一”模式扩展至“一对多”模式,能更好地解释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路径;②以广东(发达类型区)对江西、湖南和安徽(欠发达类型区)三地的产业转移为例,广东至湖南的转移势差最小,相对于江西和安徽更不具有转移优势,通过对各子指标的调控,可以改变其转移势差,以达到改变其转移路径选择的结果。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剖析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11—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数据,测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的效应,并对各地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协同性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倒U型递增影响效应,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递增影响效应,相较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递增影响效应;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水平可分为双高型、双低型、数字产业化加强型、产业数字化加强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本文在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而探讨了二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相对而言,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高级化则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可预测的周期性波动方面,而它们的影响机制却截然不同。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总体上,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本文认为,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应在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积极突破制约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的限制条件,有效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充分发挥产业转型与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中高速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与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入手,研究总结典型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基本走向、特点以及对我国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借鉴与启示。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江苏省为例,以问题为导向,摸清江苏省产业技术政策制度框架和基本现状,研究分析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技术政策和制度的需求,紧扣新常态的要求与特征,探索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度框架与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引入交互项进一步说明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促进效应,而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在不同区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条件下,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在追求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20.
在对产业转移与区域技术创新扩散的复杂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复杂网络和采纳阈值模型等相关理论,以技术类型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基于产业转移的区域技术创新扩散仿真模型,并借助Netlogo仿真平台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产业转移规模、创新程度及信息整合与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但在技术创新扩散深度上,受阈值机制的影响,二者关系呈现阶段性变化规律,且在不同的技术类型情况下,转移产业规模、创新程度及信息整合对技术创新扩散深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特征。最后为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管理者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