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刘永路 《东北之窗》2008,(15):77-77
读书人容易沾上"手不释卷"的"毛病"。我闲暇时或睡觉前总喜欢抓起一本杂志翻一翻,《东北之窗》是我翻看次数最多的杂志之一,原因只有一条:喜欢。因为喜欢,我成了《东北之窗》的忠实读者;因为喜欢,我又成了《东北之窗》的特约作者;因为喜欢,我还成了《东北之窗》的义务评刊员。读者、作者、评刊员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我与《东  相似文献   

2.
前言本刊今年2A曾以《沈阳:精彩世界园艺博览会吸引全球目光》为题,专门采访了沈阳世园会常务副总指挥杨亚洲。文章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纷纷来信或来电话表示,希望《东北之窗》能够进一步深入报道世园会的有关进展情况。为此,本刊记者日前专赴沈阳世园会再度进行采访,带回了最全面、最权威的报道。从本期起,《东北之窗》将分两期发表有关文章,让广大读者在今年5月1日世园会正式开门纳客前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3.
冯越 《东北之窗》2008,(17):76-76
一转眼,《东北之窗》杂志已经创刊20周年了。这些年里,我不知多少次与《东北之窗》打交道,它每换一个地方我都去过。大连的文化、新闻、出版圈子也就这么大,《东北之窗》里面,有的人曾是我的上级,有的曾是我的同事,所以,我和他们的好多人都很熟悉,甚至成了朋友。而就我的心理状态来说,我一直认为,  相似文献   

4.
十月的东北,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10月20日,由东北之窗杂志社组织的第二期“走进东北之窗”幸运读者“三日游”一行20多人,踏上了本溪、鞍山之旅。为回报广大读者多年来的关心与支持,东北之窗杂志社从去年起,便开展了“走进《东北之窗》”幸运读者免费“三  相似文献   

5.
张明春 《东北之窗》2008,(20):71-71
每一个进步都需要经历痛苦。当年我离开教师岗位来到《东北之窗》也不例外。那是1999年夏天的事了,《东北之窗》正在经历它那次重大的变革,变革也涉及到人事,我因为这个变革而来到《东北之窗》。  相似文献   

6.
《东北之窗》杂志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刊名的时政财经文化综合类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89年1月。在《东北之窗》杂志25周岁生日到来的时候,东北之窗杂志社和大连渤海艺术研究院在豫园大酒店联手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迎春笔会,应邀出席笔会的有晁德仁、张兴君、傅绍友、陈素坤、彭水滨、韩建训、王东元等书画名家,这些书画家在现场挥毫泼墨,饱蘸激情,用自己的笔墨热情地赞扬了《东北之窗》的办刊风格,对《东北之窗》表达了浓浓的祝福之情。  相似文献   

7.
辽东半岛是什么?在大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沸腾的黄渤海崛起的金海岸》集体采访活动中,《东北之窗》采访组的同人们见仁见智,各有各的比喻,各有各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邓小平逝世10周年的日子,曾多次为小平同志拍照的著名军事摄影家张友林老人亲自将他拍摄的、有些尚未公开发表的作品交给《东北之窗》。老人说,《东北之窗》是小平同志亲笔命名题字,作品在《东北之窗》刊发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真快,《东北之窗》出了五百期了。《东北之窗》是由邓小平题写刊名的以东北和内蒙古为报道内容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半月刊。创刊20多年来,走过了风雨路程,正迎来发展机遇。去年初改版后,报业集团明确了“从大连走进东北,让东北拥抱世界”的办刊理念,杂志面貌正在发生变化。如果说在报业集团号令下的改版是《东北之窗》新的扬帆起航,那么“走转改”就是为之鼓起的强劲东风。在纪念出刊500期的时候,回顾《东北之窗》走转改的实践,感慨颇深。  相似文献   

10.
王澄波 《东北之窗》2008,(24):78-78
1989年1月,《东北之窗》创刊时,我是《大连晚报》一名记者,也是《东北之窗》的作者。那时起我就与这份东北唯一的综合性期刊结下渊源。4年后我调到《东北之窗》,开始了长达14年与其共命运的编辑岁月。那些日子总是令人难忘,一幕幕犹在眼前。即使我只能撷取其中一些枝叶碎片,每一片落英也都能寻觅到它记录东北开放足音的芳踪。  相似文献   

11.
6月8日,《东北之窗》采访团前往锦州世园会参观采访。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许建民和宣传策划部部长罗冠华等热情介绍了相关情况。在世园会指挥部的多功能大厅,采访团详细听取了工作人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时政财经半月刊,《东北之窗》担负着重点观察、反映东北地区时政财经现状、韬略,及时反映民情、民声,给地方政府做好参谋的重任,《东北之窗》没  相似文献   

13.
编读互联网     
《东北之窗》2008,(Z1):128-128
●好消息《东北之窗》手机短信热线13322278346正式开通了。欢迎您阅读时随手发来你对具体文章的好恶,您的点滴感受,您的宝贵意见,或者您的只言片语的参与,都会让《东北之窗》变得更加精彩。届时,  相似文献   

14.
由于工作关系,能看到的期刊很多,但经常阅读的,只有两种。一个是《东北之窗》,一个是我编辑的《大连文艺》。作为一个资深编辑,回首20年来阅读《东北之窗》的经历,我不由自主地作了一些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5.
DL王毅 《东北之窗》2008,(21):77-77
《东北之窗》创刊20年,我的创作道路也恰好20年,这其中与《东北之窗》又有着解不开的缘分。1988年国庆节后,10月4日刚上班,领导就找我,说我在这之前提出的希望到企业报编辑部工作的要求被批准了,手续已经办好,马上就可以去上班了。那一瞬间,我有些愣怔,就这么简单,早已有的想做文字工作的愿望轻松实现。没容我多想,我收拾收拾东西,离开学校乘公交车去新单位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丁跃忠 《东北之窗》2008,(17):77-77
1989年初,我从一份报纸中获悉《东北之窗》杂志创刊,当时引起我注意的是时任大连市委宣传部部长的薄熙来任《东北之窗》编委会主任,另一个因素是由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题写了刊名,在当时,我还从没有看到过邓小  相似文献   

17.
《东北之窗》2008,(23):13-13
~~《东北之窗》杂志2009年征订单~~  相似文献   

18.
~~《东北之窗》杂志2009年征订单~~  相似文献   

19.
《东北之窗》2008,(24):31-31
~~《东北之窗》杂志2009年征订单~~  相似文献   

20.
付恒波 《东北之窗》2008,(22):77-77
匆匆,太匆匆。9月来,转年3月走,满打满算才6个月。记得走那天,我特意回望《东北之窗》的大门,竟和半年前来时的感觉同样新鲜。我曾经多次回忆在《东北之窗》的岁月,用新鲜开头,用同样的新鲜呼应结尾。那是我与新闻业度过的一个新鲜而又浪漫的蜜月。短暂的6个月,盛满新鲜和快乐!绝对的保险期内,匆匆的恰到好处。记得初到《东北之窗》时,刚30出头,正是半辈子,那时就闪过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