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安全是金融信息系统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与金融信息的私密性发生碰撞,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金融信息安全形势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此大环境下,运用多样化的信息安全技术,强化金融信息保密管理,健全金融信息标准体系,构筑信息安全服务后盾,培养金融信息专业人才,进而构建出一套安全可靠并且完整的网络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网络风险和金融风险.同时,对加快我国金融信息化进程,确保网络金融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伟彬 《西部金融》2014,(10):23-27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个人金融信息泄露、贩卖事件,严重侵犯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美国、欧盟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制度,指出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面临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职责不清晰、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从明确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立法理念、赋予个人金融信息主体权利、明确监管部门及职权、完善救济途径等方面对我国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业信息化和网络化不断发展,个人金融信息侵权行为不断增加,这不但会侵害客户合法权益,也会增加金融机构诉讼风险和运营成本,进而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安全稳定。本文在实地调查克拉玛依地区个人金融信息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融隐私权是基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金融信息而产生的隐私权。当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着较多侵犯金融消费者金融隐私权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隐私权保护理念落后及相关立法不完备。据此,可通过更新立法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金融机构自律等途径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建立健全金融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亟待突破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监管的体制限制,组建国家金融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我国金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统筹监管我国金融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市场,以强化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保障机制、改善其法治环境、优化各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我国金融信息服务能力的极大提高,确保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及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客观上需要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构建经济金融信息协调与共享机制。本文结合《中国人民银行法》等制度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国内经济金融信息协调和共享机制相关制度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两次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国家相关制度改革的最新动向。在对相关制度以及实践操作中存在的困难或不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全面梳理了当前我国金融信息保护的法律监管现状,仔细分析了在金融信息保护领域存在的保护范围、义务主体、责任追究和破产解散情形下的移交保存等法律监管困难与问题,并从法律法规视角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金融信息保护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律规定与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有差距。国有银行在很多信息披露方面尚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对公众应享有的金融信息权不重视或忽略,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储户的利益,另外这种不透明的运作也影响了金融业健康运行。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具有国际标准的中国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9.
COBIT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COBIT标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系统控制目标和信息技术标准,而且提供了信息系统的审计指南.COBIT标准对我国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争夺中国金融信息服务市场,代表金融信息垄断巨头利益的欧、美、加三国政府在WTO框架内,针对中国影响金融信息服务和外国金融信息提供商的十多项措施提起磋商请求,认为涉案措施有违中国在WTO下的相关义务。而可供中国政府的抗辩或应对办法却不足以维持涉案措施,故中国与三方在WTO争端解决框架下达成的《谅解备忘录》应为务实可行的选择,但《谅解备忘录》对我国的关切没有涉及,我国今后亟需加强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反垄断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梳理当前我国金融信息保护的法律监管现状,分析在金融信息保护领域存在的保护范围、义务主体、责任追究和破产解散情形下的移交保存等法律监管困难与问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对金融信息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建立健全金融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亟待突破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监管的体制限制,组建国家金融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我国金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统筹监管我国金融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市场,以强化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保障机制、改善其法治环境、优化各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我国金融信息服务能力的极大提高,确保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3.
魏增魁 《西部金融》2002,(11):14-15
一、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的客观需求 (一)金融业安全运行需要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制度.金融业的行业特点是,各个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紧密,资金往来频繁,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个别金融企业内控机制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产生的经营风险,往往会在一县一地金融同业甚至一省一国的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导致金融业出现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危机,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金融机构客户个人金融信息遭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广泛关注.列举现实生活中金融机构客户个人金融信息被侵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机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曼哈顿金融业的发展及其对北京CBD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曼哈顿金融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货币的地位、良好的技术备件以及资本的流动性与经济自由化程度的高度发展。以金融、保险为其主导产业的北京CBD,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中高级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必要的现代技术条件、现有金融业规模小且辐射能力较弱、缺少具体的CBD金融业的发展规划等,借鉴曼哈顿金融业的发展经验,北京CBD金融业的发展,应做好规划工作及CBD核心区的开发,处理好与金融.街地区的关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建立适合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需要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监管协调制度:现状、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的经济核心作用和重要社会地位近年来日益为社会公众广泛认知,其稳定与安全同社会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如何通过加强金融业监管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的共识和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我国金融业行政管理主体入手,立足我国金融业监管协调的现实,提出了我国金融业监管协调的理想框架和具体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广义上的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是整个金融业发挥其多种功能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及成效。具体来说,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业务活动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投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和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增强金融服务意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金融制度建设,改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增强金融业竞争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就在于金融安全,而金融安全最为关键的维护消防系统就是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当前我国的金融业处于发展迅猛的高峰期,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确立构建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指导原则及方法的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指标系统,设定预警纠偏体制,完善预警信息系统,强化内控制度体制,以此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9.
安全:金融信息化的命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性受质疑,金融信息化面临严峻挑战 金融信息化是一个热点话题,关系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和发展.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融品牌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大量事实和实践表明,金融品牌已成为现代金融企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产,对于金融企业占有客户资源、扩大市场份额、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金融品牌建设起步较晚,水平较低,现在能与国际知名金融品牌竞争的金融品牌极少.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终结和国内金融业市场化、企业化、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加剧,并且已经由价格竞争、服务竞争、人才竞争转变为以金融品牌为核心的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如何加强金融品牌建设,已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