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文从文献传播法律调控的概念入手,着重论述了我国文献传播中法律调控的结构和类型,并结合实际简要分析了我国文献传播法律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法律新闻专业应培养出众多信仰法治、推崇法治、追求法治和捍卫法治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通过公共传播媒介以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宣扬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发展,是法律新闻专业崇高而神圣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舆论监督保护中存在法律保护疲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舆论监督相关的社会认知缺失和沟通不畅,舆论监督保护缺少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现行法律保护机制失衡以及因人的因素导致的司法保护不当倾斜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法律革命是一场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社会诸要素在内的全方位的变革。针对我国第三次法律革命浪潮的兴起-建设法治国家,在保留传统法制中的精华的基础之上,用开放的态度进行法律移植势在必行。同时为了保证法律移植的效果,在我们这个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的国家,也有必要进行一定法文化移植。  相似文献   

5.
要使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环境得以改善,真正进入良性运行的状态,须从立法入手,体现对舆论监督的适度宽容、倾斜,并在相关权能和利益的冲突间保持平衡、协调,建立起由立法、司法、行政、新闻等全社会多方合力共建的舆论监督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闻自由是新闻舆论监督的灵魂,然而“非典”再次显示:新闻媒体在权力面前的无力。将新闻自由纳入法治的轨道,实现新闻自由,切实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是制约权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互动十分频繁的时代,特别是关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在各大电视台、电台广播以及互联网中都随处可见。但是由于信息传播其广度与深度的加大,在整个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误读现象,而这些对于新闻信息的误读,小删影响读者本人的信息获取质量,大则影响社会整体对于新闻消息的理解吸收。本文将就从传播心理学出发,对目前新闻传播中的误读现象做出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新闻作品剽窃行为有损于公平竞争原则,尽管目前新闻作品剽窃行为并不普遍,但已产生了不良影响。对于新闻作品剽窃,人们多从《著作权法》上去寻求法律保护,但从对同行业务构成不公平竞争看,它同时也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适用不同的法律,处罚结果会有所不同,正确适用法律对新闻作品剽窃的规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和错位日趋显露。实现法律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既是根治法律与道德冲突和错位的有效措施,也是推进我国法治社会进程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近几年来美国媒体不断“妖魔化”中国 ,损毁中国国际形象的事实 ,分析中西方新闻传播实践的差异 ,强调我国进行新闻体制改革、加强对外传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民生话题关乎百姓生计,也是当前的社会热点。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增进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拥有民生的情结,创新的意识,全方位拓展民生视角,找出新闻事实中的民生因子;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的分析、深入地挖掘,实现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民生新闻评论还要努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度、言之有助"。  相似文献   

12.
法律制度移植的产生有历史、经济及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对于构建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来说,如何发挥移植法律制度的绩效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要发挥移植法律制度的绩效就必须在法律自身的适应性、制度环境的完善、配套法律制度安排和非正式规则与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伦理是伦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投射和反映,是指从事采访、编辑、出版、管理等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然而,媒体人在思想上与心理上的懈怠,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伦理失范的现象。认清并解决新闻传播中的伦理冲突问题是每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媒体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要时刻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闻报道要理性地引导舆论走向。作为媒体人,要坚守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制建设应重视法律的本土化问题。民族习惯法承载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应站在原创文化的高度去解读民族习惯法,同时运用法人类学和法律史学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索,使民族法文化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和复兴。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目的性价值与中国陪审制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了陪审制的历史与现状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认为由于陪审制与法律的目的价值相契合,使其在法律的实现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缘于这一制度自身存在的法规上和操作上的缺陷,它正处于一个必须被更新以适应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关键阶段。作者针对我国人民陪审制中的一些现实性问题,在以符合法律目的价值而肯定其合理性的前提下,从陪审员的选任、权利与责任以及法官在其中的地位等方面提出个人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宪法保障人的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法律的价值基础是人类对自由追求的思想成果。法律发展过程,实际是法律价值化的过程。1、自由的界定自由就是自己决定自己,不受他人的干预和限制。按照主体  相似文献   

17.
现代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它的形成离不开特定文化的催化和诱导。而我国传统的法观念与现代法治精神存在诸多悖离:传统的君权至上的人治观与法律至上观念相悖离;传统的权力本位意识与现代权利核心观念相悖离;传统的伦理取向与现代法律价值相悖离;传统的等级特权意识与现代平等观念相悖离;传统的畏法厌讼、惧法耻讼意识与现代法治的诉讼观念相悖离。因而,扬弃传统法观念,弘扬现代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的、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