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初步考察了目前较少研究但却深刻影响着中国外交讨论的两种心态——中国中心主义与美国中心主义。中国中心主义心态导致我们不能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和外部世界以及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并且缺乏客观了解其他国家的动力。中国中心主义心态还导致我们认为中国"天赋伟大"。中国人的美国中心主义是一种对美国的近乎迷恋,即或者盲目崇尚、或者盲目敌视的心态。它使得我们几乎将美国看成中国国际环境的全部,或至少是唯一的中心。它也使得我们(包括一些很"反美"的学者)不知不觉地完全接受美国思维定式,并将对其他国家的交往都看成是为中美关系服务的。最后讨论了如何削弱这两种心态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两大支柱———国防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角度,讨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含义。国防转型旨在打造一支拥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调整全球的均势部署,它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战略压力;转型外交旨在用外交手段在关键地区和国家推行西方民主,以增强美国对世界的可统治性。国防转型和转型外交都是美国推行其国家安全战略时在手段上的变化,该战略目标本身并没有改变。美国的这种战略转型短期内对中国的压力会增大,但从中长期来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两大支柱———国防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角度,讨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含义。国防转型旨在打造一支拥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调整全球的均势部署,它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战略压力;转型外交旨在用外交手段在关键地区和国家推行西方民主,以增强美国对世界的可统治性。国防转型和转型外交都是美国推行其国家安全战略时在手段上的变化,该战略目标本身并没有改变。美国的这种战略转型短期内对中国的压力会增大,但从中长期来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正义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处于争论状态,这构成了环境伦理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环境正义论看来,它们共同的缺陷在于抽象性,脱离了现实。非人类中心主义将具体的人消融在自然之中,是一种抽象的自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超越群体利益差异与对立的抽象“类主体”,是一种人类乌托邦主义。环境问题必须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得到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围绕这个时代最主要的问题,我们当今最主要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当今生态问题对于人类而言已经非常棘手,已经演变成为生态危机。然而在对生态危机的讨论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我们不能够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只有践行于人类中心主义之上,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转变为以追求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并重的利益追去点,才可以去解决生态危机,才能给自身带来延续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与自然矛盾的日益凸现,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伦理根源,主张建立"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文章拟通过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比较研究,阐述对这一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大国外交主要是指中国作为世界上逐渐成长的有影响力的国家与世界上的其他大国进行交往和联系的一种外交方式。  相似文献   

8.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连续性和大政方针的稳定性的基础上,从外交战略、外交实践以及外交风格等方面进行创新,对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世界多方面的交流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7月23日】金融评论家们正在热衷于讨论最近中国股市上涨是否意味着存在泡沫—如果有的话,何时会破裂。我的看法?谁在乎!更大范围的中国经济将要发生的事情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它将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比股市下滑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0.
国际体系作为行为体的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是中国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境与舞台。在国际体系中,身份是决定中国的利益、立场和实现利益之途径的一个基本因素。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当今正日益被视为一个"大国"。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大国参与国际互动有迥异的机制与结果,因此中国面对着双重身份的困境。事实上,中国被赋予的"大国"形象和外部世界针对中国所开始的权力政治互动,已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凸显了消极的影响。要破解这一困境,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不同互动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需要恰当解决客观上两种机制并存所带来的困扰。在对外关系中,中国需要应对国际体系所内含的权力政治、国际制度与观念建构等主要影响机制,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处理好实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郭树勇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7):117-126,159,160
中国特色议会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对外交往,还包括省级地方人大的对外交往;不仅包括人大系统联合有关方面开展的针对外国议会的交往,还包括针对国际组织的活动,甚至包括针对某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交往等外事活动。研究当代中国特色议会外交,要认识它与政府外交的高度统一性、立法机关在其中的主体性以及议会交往的多样性和弹性。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议会外交要处理好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议会外交与政协外交以及全国人大外事与地方人大外事等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议会外交正在成为贯彻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的增长点,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信心平台,也日益成为中国管理国际危机和参与国际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一种历史趋势,重要的是内部外部种种条件的成熟,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我们认为,有条件率先成为"世界工厂".本文强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具有"二元性",即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工厂"和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这样两种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世界工厂"有机地并存,中国有条件成为"二元世界工厂".  相似文献   

13.
张锋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82-104,158,159
中国国际关系的话语体系中有一例外论的存在,不过迄今尚未有专著论述。作者尝试对中国例外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与缘起做了粗浅论述,并通过将中国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的对比来解释其政策意义。中国例外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中华帝国具有一种以华夏中心论、仁厚和平论及等级包容论为特征的对外关系普世论。毛泽东时期的中国具有以革命中心论、大国使命论及中国道德论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例外论,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则具有以新型大国论、仁厚和平论及和谐包容论为特征的新的国际关系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相比,中国例外论的明显特色是对干涉主义的拒绝,对仁厚包容的中和主义的追求。同时,作者尝试勾勒出当代中国外交的思想光谱,并将中国例外论置于其中考察其意义。这一思想光谱主要由旧现实主义、冲击型民族主义、新现实主义、传统主义、例外论及制度主义六大思潮构成。中国例外论可被视为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种规范性理论,一种需要与当代中国外交其他五大思潮相竞争的理论与政策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外交理念和自身发展理念传递到世界,通过经济活动、各国高层间互访、文化教育、旅游等方式进行有效的中国理念传播,从而增强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华民 《沪港经济》2008,(6):15-15
从2004年开始的宏现经济调控,中国至今未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外部经济的波动带来的冲击与影响。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原本会导致世界流动性的短缺,但是美国政府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联手干预导致了情况的逆转,来自于政府的注资干预,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全球货币的供给。而来之外部世界的这种波动,使得中国经济同时面临流动性过剩以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这两大冲击。  相似文献   

16.
正"走出去"战略在近几年取得了阶段性的辉煌成果,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走上了新的台阶,也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由"大"到"强"的重要转变。中国始终以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面对发达而强势的美国经济。意识形态之争使得我们必须在经济上以美国为追赶甚至超越的主要目标,而国家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又迫使我们不得不以美国经济为学习借鉴的重要对象。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两种心态交织并行,并随着国内外政治气候的变迁,交替主宰着国人的思想。毛泽东时代"超英赶美"的口号是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表达。十一届  相似文献   

17.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批判,是对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思考.主张将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环境保护运动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曾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成果,但人类中心主义也把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挑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才有可能走出两难困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是否还有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呢?在西方物质和文化产品的出口的同时,也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渗透着自己的意识形态、本国的"民主"制度。对于他们包装起来并美其名曰的"普世价值",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要客观分析理性对待,揭开它带着毒汁的伪善面具,避免人们盲目推崇他们的信仰和意识形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郭功星 《南方经济》2017,36(6):115-128
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是解释消费者进行跨国产品选择问题的重要概念。自Shimp and Sharma(1987)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迄今已经30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伴随跨境消费行为的日趋频繁,消费者日益面临着"支持国货"与"偏好洋货"的选择性冲突,使得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能否适用于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开始受到质疑。近些年,部分研究者尝试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进行重新建构,并提出了新的测量量表,以期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适用新的时代背景开辟路径。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围绕着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这一构念,从其概念演化、历史渊源、取得成果及测度方法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回顾与反思,同时也就近些年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