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容肇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2008年10月,金融危机全球蔓延,证券市场全面暴跌。之后,美国、欧盟、英国、俄罗斯等以及中国联手救市。11月,20国集团在美国举行"金融市场与世界经济峰会",并发表《华盛顿声明》。全球通力对抗金融危机,加强合作成为共同的声音。因此,讨论证券市场及监管的国际化问题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证券市场国际化表现及成因,阐述国际化监管的必然性,进而探讨监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证券监管,乃至全球合作提供一些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2.
考虑到构成虚拟货币基础的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性特征,盲目禁止可以实现多样革新技术的公募(ICO)并不合理。从国际看,许多国家对ICO持观望态度,有些国家试图积极维持ICO,但在规范的合理性方面仍呈现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首先以瑞士对虚拟货币ICO的立法监管为研究对象,指出我国现行虚拟货币ICO和上市的现况和困境,然后通过对美国、瑞士、新加坡等国家虚拟货币ICO和上市规范的比较分析,进而为我国虚拟货币ICO和上市的法律监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陈怡西 《金卡工程》2010,14(9):220-221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信用评级业的信用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信用评级机构金融风险防范功能的薄弱性,亦暴露了现代金融监管制度缺位。本文通过分析建立监管制度的必要性,借鉴国际监管的先进模式,进而从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监管模式,确立监管部门职责,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监管制度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后,美国执行宽松政策的救市行为不断对外转移经济风险及经济发展成本、国际收支全球范围内失衡等问题,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货币三大职能为分析维度,论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从实证角度对五种国际货币1999年至2011年间的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货币国际化的内在影响因素,进而就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际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三家专业信用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以及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正在经受信用危机的考验。①市场不断质疑评级机构信用的主要原因在于评级机构在相关金融产品评级上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6.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陷入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进一步显现。通过对危机进行反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提出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本文介绍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标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带来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对有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改革建议进行了评述,并对加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妍 《金融研究》2009,(8):52-60
本次危机之后,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最早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相关问题:近年来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我国应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8.
王伟 《中国保险》2001,(4):34-35
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中心是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也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保险业监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期的互动机理分析,选择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以境外人民币存款余额、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为内生变量构建SVAR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及汇率预期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不仅会引起人民币升值,还会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人民币过快升值反而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在三者的互动关系中,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及汇率预期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们深刻反思危机带来的教训,开始积极寻求各种解决方案。针对本次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缺位问题,理论界普遍提倡加强金融监管,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实践中,各国监管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的重要性,开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构本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本文对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性地梳理,从国外、国内两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起源和演进,特别是对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发展做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志 《金融研究》2008,(5):I0124-I0126
审慎性监管是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促使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止从事过度冒险活动。金融监管机构承担审慎性监管职能,要求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本准备金、良好的专业管理、分散其风险、采用恰当的会计制度、汇报它们真实的金融状况并服从有效的金融监管,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及时加以预警和控制,减少体制失效的风险,避免因金融危机引起混乱。  相似文献   

12.
文琦鸿 《金融研究》2008,(2):I0010-I0014
1、瑞士银行集团模式。瑞银集团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大私人银行业务行,至今已有逾140年的历史,目前在全球拥有67家私人银行机构、29家代表处,管理的收费资产达1.295万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其私人银行收入达到108.27亿瑞士法郎,投资资产达到11380亿瑞士法郎。采用“整个企业”模式是瑞银集团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客户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也无论背后是哪个部门支撑着这些服务,客户都能及时、高效、快捷地获得其希望得到的服务。具体服务方式是,通过众多精于税收筹划、单一股票风险管理、股票期权、财富转移和慈善规划的专家的相互协助,制定与每位投资者的投资计划相适应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98—2016年中资银行国际化事件和中国同174个经济体间的双边贸易往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中资银行国际化对母国与东道国贸易地理分布的真实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中资银行国际化的空间结构和密度布局对母国与东道国的贸易往来产生正向影响。第二,对东道国金融监管水平的研究表明,东道国内部监管强度和外部治理强度对银行国际化与贸易往来的关系产生负向调节作用。第三,异质性检验显示,较之于中间品样本组,对信息融合需求更高的最终品样本组中,银行国际化促进贸易往来的效应更加显著。本文从理论上为全面理解中资银行国际化与国际贸易的互动机制提供经验证据,从实务上为当前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利用金融机构国际化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双  刘鹏 《新金融》2017,(3):43-47
当前,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规制缺失带来的潜在互联网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思路。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亟待化解的三大突出风险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开放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和差异化监管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并从处理好"必须"监管与"必要"监管关系,实施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监管方式,构建登记注册、信息披露、资金托管三大监管底线,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科技属性四个方面,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有效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18种货币分为已国际化、未完全国际化和待国际化货币组,分别对应货币国际化的后期、中期和初期,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FGLS)考察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是否因阶段而异,并借助基于自举法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Bootstrap Granger Causality Test)探究货币国际化是否反作用于经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惯性始终与国际化程度呈正相关,其他因素则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初期,经济实力和币值稳定是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助力,出口份额的扩大可能因为选择计价结算货币时对国际货币的偏好而阻碍自身的国际化;中期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凸显;出口的扩大以及良好的经济预期是后期巩固国际货币地位的关键因素。货币国际化的福利效应在中期全面显现,后期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仅体现在出口和金融市场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0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上市银行应按双重标准披露会计信息,即除了披露符合中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要求的法定财务报告外,还应披露符合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要求的补充财务报告。从近几年四家上市银行所公布的年度报告来看,会计信息的双重披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对上市银行双重披露差异及与此有关的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进行如下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手工收集的、中国上市公司2004-2014年国际化董事会的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国际化董事会对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化董事会显著增加了现金股利支付率,但分析师关注负向调节了国际化董事会与现金股利之间的正向关系。考虑半强制分红政策后发现,相对于政策变更后的期间,国际化董事会对现金股利的正向影响在政策变更前的期间影响更大。采纳其他方法度量国际化董事会与现金股利、并控制了国际化董事会与现金股利的内生性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此外,国际化董事会对现金股利分配的正向影响仅存在于高市场化子样本与非国有企业子样本中。  相似文献   

18.
陈辉  顾乃康 《金融研究》2017,(4):176-190
本文研究了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股票转让方式由协议转让变更为做市转让对股票流动性和证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与对照组公司的均值比较和基于倍差法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实施了做市转让方式的处理组公司的股票流动性更高;二是处理组公司在事件日前后存在显著为正的平均累积异常收益,而这一现象在对照组公司中不存在;三是交易机制变更的个股的累积异常收益率与股票流动性变化正相关,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后的结论基本不变;四是交易机制变更的个股的股票流动性变化与做市商数量正相关,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后的结论基本不变。研究结果表明,做市商制度对股票流动性和证券价值有正面影响,我们不能因新三板市场整体换手率的波动而否定做市商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2011-2013年呈爆发式发展,目前同业业务已成为与公司、个人业务并列的商业银行三大主体业务之一.本文通过阐述16家上市银行2011-2013年的同业业务发展状况,深入剖析同业业务的比较优势与发展风险,从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单一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冲击通过资本流动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以资产组合选择理论为基础,引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构建了金融不确定性影响国际证券资本流动的分析框架,运用FAVAR-SV模型测算全球金融不确定性与19个国家金融不确定性指数,实证检验了金融不确定性对证券组合投资资本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金融不确定性变化是证券资本流动同增共减的重要原因;单一国家金融不确定性上升会降低证券资本流入,但对资本流出的影响取决于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国内金融不确定性上升对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导致资本流出增加;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资本流出风险越小。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加强全球金融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