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区域间主义是指不同国际区域或次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它是国家和区域组织等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积极反应,其主要功能包括权力平衡、认同强化、制度建设、利益共享等。区域间主义实践既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多轨性等共性,也有由"欧盟模式"、"东盟模式"、"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等表现出的个性。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综合研究将是区域间主义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国际关系研究离不开对文本的研究。研究文本,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就是运用诠释学方法理解其意义并做出适当的解释。作为一种解释文本的技艺学,诠释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应该成为一种得到认可的方法。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尽管多数研究者的路径属于这种方法,但通常并没有明确的方法论意识。从研究旨趣来说,进行意义的诠释不是要提出解释客观规律的理论,也不是要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与验证,而是要得出更好的理解与解释。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比较随意,缺乏严谨的路径和步骤,因此容易造成难以创新和低水平重复的情况。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由于国际关系研究不能没有理解与解释,因此对诠释方法的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定性比较分析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由于它综合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种主流研究方法的优势,并且擅长处理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的复杂因果关系,因此它已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关注和应用。定性比较分析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形成了清晰集分析、模糊集分析与多值分析三项主要分析技术,而且新的有关时序分析的技术也在开发之中。在国际关系学界,定性比较分析的应用成果主要集中在战争、冲突和威慑等传统安全研究领域。定性比较分析的实际操作过程可以分为研究设计、软件计算和结果表达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了若干特有的步骤和技巧。由于综合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优势并弥补了它们的明显缺陷,定性比较分析具有很强的方法优势,但仍存在案例敏感性高、条件变量的数量限制、变量取值缺乏客观标准、无法有效处理时序问题等不足。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共同体是一个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引渡来的概念,国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能维持持续收益增量的正式的联合关系,体现为组织与意义的力量存在。作者从权力、经济利益增量及历史记忆和集体认同来分析共同体形成的动力,而作为一种基于发展的国家区域联合战略的共同体主义,有其固有的适用范围,从而为国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共同体现象提供一个解释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历史分析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大量存在的历史教益、历史方法以及历史证据是国际关系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历史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历史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研究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历史分析与理论构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汲取历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国际关系学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础。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国际关系理论受益于对国际关系历史的资料分析和经验总结;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历史比较、历史诠释等史学方法丰富了国际关系研究手段。作者认为,"向历史学习"是新时期国际关系学者加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推进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国际关系学者应重视坚持历史与理论之间的有机融合,主要在厘清历史研究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发挥历史经验的理论建构功能、提升历史研究的思想高度这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并注意避免庸俗历史类比、历史经验的"以偏概全"和"简单位移"等现象的发生。推进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转向"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其途径也并不是唯一的,能否坚持辩证思维将直接影响到推动"历史学转向"的效果,这就要求国际关系学者能够厘清并处理好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伊始,规范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经过学科史上前两次的争论,规范理论渐趋式微,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研究领域。冷战结束前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多元化成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与后实证主义中的其他非主流理论一道,规范理论对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理论发起有力的挑战。当代大部分规范理论主要围绕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这两种政治哲学的争论而展开,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道德价值的载体究竟是个人还是国家共同体。对于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分歧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必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万隆会议(即1955年亚非会议)进程源自两次亚洲关系会议,经由科伦坡国家会议倡议而正式启动,直至第二次亚非会议夭折而最终结束。东南亚国家在万隆会议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使自身的议题成为共同的核心关注,以至于这一进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东南亚特征",从而对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孕育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性和规范性影响。从历史看,万隆会议进程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东南亚的区域需求、塑造了印度尼西亚的区域领导地位,而且框定了东南亚国家与域外大国的关系、增进了东南亚区域认同的建构,从而推动了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孕育和发展。从规范看,万隆会议进程不但采用了协商一致的共识性决策程序,形成了二战后区域合作特定的"亚洲方式",而且将不干预、主权平等、和平相处、不结盟、非正式等"核心规范"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两者与会议所奉行的"求同存异"原则及会议所凝聚的"团结、友谊、合作"氛围共同构成泛亚洲主义框架内跨区域合作进程中著名的"万隆精神",统称为"万隆规范",并成为此后东南亚区域主义尤其是东盟框架内"东盟方式"和"东盟规范"的核心来源,从而促进了"万隆规范"的"东盟化"。这显示出亚洲区域主义与东南亚区域主义在经验和规范上的互动和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国际关系的大理论是对国际体系进行解释的理论。在这个层次,始终存在着各种争论。对照现实可以看到,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实际上阐释的是国际体系的不同属性。由于国际体系原本就具有多元的属性,因此我们需要有多元的解释。建立这样的解释,把几种主流大理论的核心假定糅合在一起大概是不可行的,人们可以做的也许只能是在解释现实时对不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这种综合解释模式本身所需要的不是一种万能的理论,而是多种精到的理论。在这种解释中,每一种理论都是有用的工具。把不同的理论工具组合起来,就可以求得对现实问题的比较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历史理解。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而言,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有首要意义;倚重历史-哲理思考的经典方法应当是国际关系理论化的首要方法。国际关系史研究有其本身独特的重大价值,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关系史学,都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舍此不会有真正的历史理解。  相似文献   

11.
作者提出一个以理论研究发展阶段为时间基轴,以理论流派、研究类型和格义取向为内涵指标的分析框架,讨论了过去30年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进步。研究表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已经从前理论阶段进入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深化期,但还没有进入理论创新期;理论流派多元竞争的局面初步形成;研究类型更多地向着以理论突破为目标的经验型研究发展;格义取向也出现了正向格义、反向格义和交互格义并存且交互格义日趋增多的格局。没有出现原创型理论是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突破性理论和中国范式缺失两大方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国际关系学界主体意识的缺失。根据对30年理论研究的统计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现实经验是可以导致原创型理论的生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范式一经产生就因其解释上的自闭性和不可通约而陷入范式研究的困境,并被各种批判所笼罩。在范式思维影响下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始终处于范式争论不休的状态之中而难以自拔,范式融合方法就是在批判和争论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范式融合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理论范式结合的"两角解释模型"和三种理论范式结合的"三角解释模型"以及分别与两种"解释模型"相适应的多种解释方法。范式融合方法有其解释上的优势,也有其分析上的不足。范式融合方法和范式方法可以分别得出"范式融合解"与"范式解",从而构成一个"复合解",彼此相互补充。它们既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也可以为国家决策者提供互补的处方。由于还只是刚刚起步,范式融合方法并没有被学界充分运用,其运用情况还需要得到学术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3.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3):F0003-F0003
《国际关系研究》(双月刊)是南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的国际问题研究综合性学术期刊,2013年正式出版发行。本刊以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发表具有理论创新性、战略前瞻性、政策分析性及学术动态性的研究成果。本刊旨在鼓励学术探讨和思想交锋,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外交政策、国外政治思想史、全球与地区热点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丰富国际关系学、战略学和外/变学等学科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智能设备和视频设备等器材的普及,廉价存储设备、高速宽带和云计算的诞生以及社交化和移动化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当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特征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中,对大数据的高效利用已成为各国获取制信息权的关键,大数据亦将成为国际关系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无论从经济、主权角度还是从安全角度,大数据都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将对之产生变革性意义:其作为未来最大的交易商品、经济资源和经济资产的商业价值决定了围绕大数据的新国力竞争;其信息载体的本质奠定了数据主权的基础,数据主权也必将成为各国的博弈对象;其所蕴藏的重要情报信息及预测性功能昭示了对国家安全和战略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大数据所伴随的新数据鸿沟、数据霸权以及数据跨国安全威胁等也对国际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和合作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应正视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机会,从政府顶层设计、一体化建设以及大数据治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5.
张彬  李畅  杨勇 《亚太经济》2017,(5):5-13
退出TPP标志着特朗普领导的新一届美国政府退出多边化区域贸易平台建设,从而使多边化区域主义发展进入了调整期。现阶段多边化区域主义的发展主要特点为RTAs范围不断扩大、内容逐渐深化、主导力量缺失、亚太地区核心地位凸显。短期内多边化区域主义发展取决于域内成员方的博弈;长期来看,美国不会缺席多边化区域主义建设进程。中国应当把握美国短期缺席多边化区域贸易平台建设的机遇期,立足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RCEP谈判,深化金砖国家合作关系,推进多边化区域主义发展,重构全球贸易新规则。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具有多层次性,个体社会资本向企业社会资本的转化是新创企业获取创业资源、弥补新进入缺陷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回顾个体与组织契合理论、新创企业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跨层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资本跨层次契合的构念;通过对基础资源观、契合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的交叉整合,对这一构念进行了演绎式理论建构;结合社会资本的关系、结构、认知三个维度,将新企业社会资本跨层次契合的过程解构为识别、联结和内化三个阶段;并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若干未来研究发展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社会资本跨层次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国际关系行为体实施对外政策,通常需要运用某种理论对现实做前瞻性解释。这种理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旨在解释一定对象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与命题。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和研究视角,研究者会建构出不同的理论。实证主义理论秉承科学传统,其宗旨是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主观建构,其宗旨是解释国际互动的社会意义。由于国际关系事实作为人的行为的产物,既有可以观察的外在表现,亦有不可以观察的内在意义,因此这两种理论与解释都是需要与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类型化是构建社会科学理论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帮助研究者对社会事物、现象和行为进行归类,对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并通过抽象概念与经验事实的匹配进行理论框架的构思。在确定研究对象、识别解释要素以及形成因果关系等研究环节,类型化方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成果中,许多流行的类型化存在过度简化、分类逻辑标准不明确、难以涵盖重要的经验类型等突出问题。由于分析概念的理想类型与经验事实的实际类型之间出现脱节,理论体系的内部逻辑一致性和严密性遭到削弱,理论的解释力和有效性也存在缺陷。通过批判性评估修正主义与维持现状国家的区分、国家战略行为的二分法以及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逻辑,作者揭示了这些类型化存在的典型问题,并且展示了如何利用重构、细分和综合等更为严格的类型化技术对它们进行修正、扩展和完善。更加自觉地运用类型化方法、构建更为精致的类型化框架为我们观察国际政治提供了较好的分析视角,也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型,需要建构一种全球共治的新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原则是全球所有角色的共治,即全球多边主义合作基础上的共同治理。它的基本变量是多边主义和以国家为重点的行为者的实践,以国家为中心已让位于以国家合作共治为重心,权威从国家独占到与社会共享。这种理论涵盖现实与趋势,具有综合与中庸的特征,是中国“和”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近一百多年来,非洲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段抵制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全球化体系结构的复杂历史,也是一段打破、改组、借鉴和创新的政治思想发展史。在西方话语霸权的迷雾下,非洲人一直在试图认清和理解世界的现实,结合非洲的实际,探寻非洲的出路。然而,非洲历史背景与其文化的特殊性使得非洲国际关系实践的内容不同于西方,理论研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分析非洲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困境、历史渊源、方向和特点等内容,作者认为,非洲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仅是非洲人认识自我的过程,更是非洲人实现自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非洲正艰难地探寻着自己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