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两个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在二者发展过程中却渐行渐远,这是由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兴起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实主义的"利益"、"权力"观与国际法的"权威"、"服从"理念无法调和,导致国际法受到冷落和排斥。但近年现实主义的全新发展形式"共生现实主义"的出现,开启了现实主义包容国际法的大门,其所主张的"双重本体论"、"多元化的行为体及治理结构"以及以共生关系为基础的"国家偏好"取向,是对国际法的全面接纳,体现了现实主义国际法观的重大转变,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的全面互动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2.
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流派 ,阐明的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性质以及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变化规律 ;保守主义则是一种政治思潮或理念 ,它反映了保守主义者对世界和人类事务的系统看法和政治倾向。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保守主义的对外政策主张在人性本恶这一逻辑起点上存在交叉 ,都相信权力政治理论 ,都为美国霸权进行辩护。但二者在世界观和历史观、理论的构建、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论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命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群 ,包含人性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等先后出现的不同分支。这些不同分支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发展 ,但也引起了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与批判。争论的焦点就是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的“原教旨”还是应该借鉴其他学派的有益假定。对于这样一场关乎现实主义命运的讨论 ,中国学者应该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本文在总结现实主义演变的基础上 ,针对现实主义内部的批判 ,指出现实主义者应向其他理论流派学习 ,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借鉴其他理论范式的长处来改造自身 ,不排除发展动态的综合理论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出现了合流的趋势。作者认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物质主义+结构取向",而建构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观念主义+过程取向"。通过对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梳理,作者发现这些文本中包含大量的相互融通和交叉的内涵,而两大学派相互融合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政治哲学中汲取灵感。现实主义的哲学思维来源是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而建构主义的哲学思维来源是康德,对康德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发展的黑格尔处在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对黑格尔思想进行继承的两条路径对两大学派合流后的发展有重要启示。"黑格尔-马克思-哈贝马斯路径"可以对现实建构主义的发展有所启发,而"黑格尔-尼采-福柯路径"则可对建构现实主义的发展有所启发。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规则性文化、社会化和认同,而建构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关系性权力、规训和他者。尽管这两个新发展的理论都基于西方的哲学传统,但是它们与中国外交的一些传统和特征有相似之处,并可能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某种支撑。  相似文献   

5.
评卡洛斯·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第三世界的相关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些学者站在第三世界角度对主流理论提出质疑和批判。作者介绍外围现实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理论基础,特别是该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批判及主要主张,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外围现实主义给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依附理论到外围现实主义的转变折射出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变化对第三世界和南北关系带来的冲击,向国际关系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第三世界的相关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些学者站在第三世界角度对主流理论提出质疑和批判。作者介绍外围现实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理论基础,特别是该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批判及主要主张,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外围现实主义给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依附理论到外围现实主义的转变折射出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变化对第三世界和南北关系带来的冲击,向国际关系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发展得最完善的一种范式,也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影响最大的一种范式。唐小松博士从理论演变及其内核的角度对现实主义范式做了非常全面、精练、准确的概述,是目前国内理论界对该范式最到位的阐释之一。作者还从现实主义范式自身内部的批判入手,对  相似文献   

8.
最近20年间,国际关系理论的论争主要围绕着对结构分析视角的批判、辩护和扩展而展开。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是在特定的"域"中展开的,必须限定其解释对象和适用范围。在对特定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评估时,我们也需要考虑理论的范围及其限度。在考察结构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结构分析与单元分析在现实主义传统内部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20年间,国际关系理论的论争主要围绕着对结构分析视角的批判、辩护和扩展而展开。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是在特定的"域"中展开的,必须限定其解释对象和适用范围。在对特定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评估时,我们也需要考虑理论的范围及其限度。在考察结构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结构分析与单元分析在现实主义传统内部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0.
亨利·基辛格不仅是20世纪国际社会公认的杰出外交家,他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大师,更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大师,他推崇传统的均势理论和国家利益论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国外研究侧重于对基辛格军事理论的阐释,分析与评价,国内研究除了关注基辛格均势外交思想外还对他现实主义思想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
宋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8):143-162+168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澄清与反思。首先,关于现实主义的范式,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可能追求安全、权力和经济发展等利益,但并非总是认为安全优先或者权力优先。当国家安全不面临紧迫威胁时,国家可以追求其他目标;而且对许多国家来说,它们也无法把追求权力作为主要目标。尽管部分现实主义者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但在大多数现实主义者看来,人性不一定是恶的,因为人性本质上是无法测量的。国际关系也未必是冲突的,现实主义理论也不仅仅是用来解释国际冲突的理论。某些要素在一些形态下会带来冲突,在另外一些形态下会促进合作。虽然现实主义认为实力结构比制度、道德和认同等因素更重要,但并非认为这些因素不重要。其次,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即结构现实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解释对象是国际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国家行为。它可以很好地解释冷战的结束并部分解释苏联的解体。国际结构的量变在不断发生,但质变相对困难,而国际结构的量变和质变都能对国家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核武器的出现增强了两极结构的稳定性,但其重要性并未超过结构。最后,现实主义理论兼具解释性与规范性,也不排斥合乎道德的外交政策。只有建立在了解现实的基础上,才能...  相似文献   

12.
熊谦 《重庆与世界》2013,(7):35-36,45
新现实主义是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修正和补充,国际合作理论是其中重要的理论发展之一。新现实主义内部有着不同的国际合作观,但它们之中也存在着共通性。本文将国际合作分为全球性合作,发达国家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以及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利用新现实主义国际合作理论及其共通性来分析国际合作在冷战后与2008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变化,并进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主义理论至今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有解释力的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惟一有可能对现实主义构成挑战的理论;而建构主义理论没有任何前途。然而,现实主义发展到今天,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本人只想对进攻性现实主义做一评价。1 .原创性甚少的理论。新理论的成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在无政府状态、国家中心论、理性国家论、权力政治论和悲观性的哲学态度方面保持着相对统一,但其内部也在如何看待无政府状态的后果、如何克服安全困境、如何把握权力概念的绝对与相对内涵、如何理解国家的动机与目标、如何看待权力和安全与国家战略行为的关系以及理论的层次区分等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同时,现实主义也面临外部的尖锐批评,被指责过分强调权力政治和国家中心论,忽视变迁、道德、规范等因素的作用等等。争鸣和批判以及对它的回应和求变推动现实主义不断进化,也推动国际关系学科走向科学和成熟。  相似文献   

15.
肯尼思·华尔兹创建的新现实主义被认为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一大突破,而约翰·米尔斯海默则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成为新现实主义主要命题的捍卫者。米氏对新现实主义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其核心是地缘因素,包括三个子因素:地面力量的首要性;海洋对国家军力投射的阻碍;国家共享边界对战略选择的影响。透过这些更新,米氏进一步论证了陆权大国的进攻性倾向和海权大国保持离岸平衡手的合理性。作者以冷战结束后美国与中国在东北亚和中亚的地缘竞争为案例,探讨新现实主义原型和米尔斯海默修正的有效性。其结论是:(1)地缘因素与单位层次的其他因素直接有关,应被视为单位层次的变量;(2)米氏新增的地缘因素恐陷入华尔兹所极力避免的化约理论,使新现实主义的简约优势受到折损;(3)米氏理论更新的有用性,有可能显示新现实主义基本假定内部的重要缺口,而将成为未来理论再调整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主义在无政府状态、国家中心论、理性国家论、权力政治论和悲观性的哲学态度方面保持着相对统一,但其内部也在如何看待无政府状态的后果、如何克服安全困境、如何把握权力概念的绝对与相对内涵、如何理解国家的动机与目标、如何看待权力和安全与国家战略行为的关系以及理论的层次区分等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同时,现实主义也面临外部的尖锐批评,被指责过分强调权力政治和国家中心论,忽视变迁、道德、规范等因素的作用等等。争鸣和批判以及对它的回应和求变推动现实主义不断进化,也推动国际关系学科走向科学和成熟。  相似文献   

17.
理解“离岸制衡”战略对于全面把握进攻性现实主义至关重要,文章试图分析该战略的内涵、理论推导以及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假设与政策导向之间的关系,以此判断进攻性现实主义不是布什政府推行单边主义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8.
肯尼思·华尔兹出类拔萃的理论品性以及结构现实主义的创造性,成功启发了过去三十多年间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方向,使其能够长久地处于学术论争的中心。作者通过对华尔兹理论品性的解读,揭示了理论品性与理论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由于华尔兹坚持理论研究的纯粹性和严谨性,并且对理论的解释范围和能力做出了几近严苛的限定,才使得以简约、精致和严密为特点的结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构建成为可能。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创造陷入沉寂期,而国际政治现实的发展对于理论创新仍有强烈需求。由于理论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理论创新的广度与深度,深入剖析华尔兹的理论品性与理论创新之路对于认清当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与症结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尽管结构现实主义始终饱受质疑与批评,但华尔兹的学术成果、学术理念和学术精神将始终启发后来者为实现理论创新而努力,这是他留给国际关系学界的持久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是权力政治理论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深入地分析了“Power”的两种含义及其在现实主义经典国际政治学著作中的具体应用。国家利益必须由国家力量的大小来界定 ;国际结构必须由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来界定 ;而进攻性现实主义所主张的是不断增强的力量 ,并非国际体系中的统治。把现实主义误解为统治国际体系、不讲道德的权力政治理论 ,并没有把握现实主义的真正本质。这样一种误解给理论研究和国家政策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是文学发展史上两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创作原则之一。尽管对这一概念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和概括是近代的事,而且是“五四”运动时从西方引进来的,但无论是现实主义和创作,还是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在中国都早已有之,源远流长。探索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于丰富和发展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理论以及繁荣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都具有迫切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