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慧  刘富国 《走向世界》2014,(45):33-35
十年前,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这所以孔子命名的学院从此开始了世界"传道授教"之旅;十年后,全球123个地区共开设了12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走出去的"孔子"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2.
李红艳 《走向世界》2014,(45):22-24
7月24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组织发起的"孔子学堂"落户济南舜耕街道办事处舜华社区,这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全国推出的首个社区"孔子学堂"。时隔2个月,再次来到"孔子学堂",看到的是社区居民参加活动时的热情,"孔子学堂"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居民参加活动放松心情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本刊记者专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听他谈谈对"孔子学堂"的思与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蓝海战略"的四步动作框架和战略布局图来制定出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蓝海战略",开创出可弹性组合小户型房产和物管服务的"蓝海"市场,这将为中小房地产企业带来迅速而高效的价值能力,从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4.
公晓慧 《今日重庆》2010,(4):126-129
"黄河入海流"、"巍巍泰山,五岳独尊"、"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每一个出生在山东的人,从就学识字开始,就记住了这几句话.人们描述山东,也经常用到这样的语句:"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这些描述,凝练而传神地传达出齐鲁文化的精髓之处.  相似文献   

5.
孔子看天     
裴传永 《走向世界》2011,(28):81-81
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家庄子曾经有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意思是说,孔子的知识仅限于人类自身及其周边环境,而对于天,他是茫然无知的,所以只能选择"失语"。然而,孔子对于天象真的一无所知吗?不是。  相似文献   

6.
寸博 《黑河学刊》2011,(2):33-34
《论语》一书中,记载有孔子对"君子"的多次论述,可视为孔子的"君子"理论。批判地继承和运用孔子的"君子"理论,充分发挥孔子"君子"理论中的精华在人格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君子之德风     
耕之 《走向世界》2014,(28):90-90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相似文献   

8.
说话     
《中国报道》2009,(7):18-18
国内 "孔子在《论语》中讲了一句我以为是伟大而震撼人心的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同学们,作为天下人,应该以天下事为己任,勇敢地承担起来。"  相似文献   

9.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第十五章: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相似文献   

10.
《走向世界》2011,(25):83-84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  相似文献   

11.
杜启洪 《走向世界》2014,(45):14-19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以山东曲阜为首,全国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活动,让孔子和儒家文化再一次高调走进大众视野。 已经2500多岁的"孔子",今天仍然保持着年轻的活力。他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至理名言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相同问题,老子的"慈"以崇尚自然为基础,强调了博大之爱,超出了人伦的范畴。而孔子则着眼于儒家的礼制要求,着眼于现实政治生活,强调个人修养和推己及人,侧重于人伦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  相似文献   

13.
"春秋笔法"是史家的一种著书方法,用微言大义阐释义理,褒贬自见其中。被称为载笔之用的"惩恶而劝善"的社会功用在史家的笔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国语》运用,"春秋笔法""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为"载笔之用"的"惩恶而劝善"服务,进而体现孔子的王道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李燕 《走向世界》2011,(16):18-19
读书,是历代都推崇的一件事情。《论语》开篇就表明了孔子读书的立场和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首先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又说"终日而思之,不如须臾之学。"  相似文献   

15.
《走向世界》2010,(13):93-94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相似文献   

16.
寸博 《黑河学刊》2011,(8):89-9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对自己人生成长发展经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我们应引导和教育在校学习的高职师范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勤于读书,长于思考,勇于实践,夯实人生基础,做好就业准备,从孔子人生六段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满怀信心地创造和享受自己人生成长发展的成功与喜悦。  相似文献   

17.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及对孔子"仁"的学说的发展,使孟子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孟子形象背后的儒家之美,历来具有重要的美育意义,直至今天仍在感染着人们。  相似文献   

18.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问"仁",答曰:"克己复礼",即努力约束自己,使其行为合乎社会道德和礼法秩序;最"多言而躁"的司马牛问"仁",答曰:"其言也",即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发言。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孔子不设标准答案,始终秉持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倩文 《走向世界》2011,(16):76-76
孔林内树种很多,但有一棵"子贡手植楷"与其它的树很是不同。传说孔子死后,弟子们带来各自家乡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后来子贡将一棵楷树栽在孔子墓前.  相似文献   

20.
李延菊 《走向世界》2011,(15):58-6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又能在适当的时候练习运用,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