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环保产业被西方发达国家称为“朝阳产业”、“绿色经济”,在我国则被认为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河北省环保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个案,分析其环保产业的技术特点,并对今后的技术进步途径提出全面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提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产业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并不高,知识产权积累十分有限,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本文在总结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目前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情况进行了量化评估,得出了产业技术进步水平较低的结论,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业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并不高,知识产权积累十分有限,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本文在总结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现状的基础上,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目前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情况进行了量化评估,得出了产业技术进步水平较低的结论,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快技术进步推进自主创新,对于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自主创新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子信息产业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不利局面,我国电子信息全行业克服多重困难与挑战,化解各种问题与矛盾,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深入,在推动两化融合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相继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及政策措施.而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政策在利用“倒逼机制”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必将对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重点产业振兴政策将有助于拉动内需,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拉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促使城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通过产业重组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产业振兴政策将加快新一轮全球产业向国内城市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城市产业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联合建立产业转移园区;重点产业振兴政策将通过鼓励大企业集团兼并重组提升城市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重点产业振兴政策将进一步加大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推动城市节能减排,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城市环境污染;同时,重点产业振兴政策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关注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把编制城市产业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要配合城市住房制度改革进行总量和结构控制,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市交通规划,更多地致力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大力推进城市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打破来自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需要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生态作为一种全新视角的发展模式,是改变目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手段,是自主创新的目标取向,是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发达国家日益强化对我国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屏障,我国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加快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也强烈要求加快推进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目的、形式和特点,在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后者无法替代取代前者.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更是远未形成.  相似文献   

10.
历史经验表明,实现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有机耦合,是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低,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结合国外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教训,皖江城市带建设的逻辑思路是:从组织机制、投入机制和转化机制三大方面实现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的耦合,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确立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型的产业集群,组建广泛的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搭建区域创新的服务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的政府支持体系,从而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11.
运用面板协整技术分析1990年~2008年中国的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出口结构是包含单位根的非平稳变量,它们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从长期看,金融发展并没有直接推动对外贸易产业升级,但是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技术进步又对对外贸易产业升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从而间接影响对外贸易升级。其政策含义是:若要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则需要变革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的重要、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同时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2001年至200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1.5%.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投资》:您认为当前为什么要发展物联网产业?綦司长: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信息技术正加速向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以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信息感知、传输、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2个10年,信息技术正加速向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以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广泛渗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1998—2019年高技术产业分行业及不同所有制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实证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演进特征,并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角度分析不同所有制分行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偏向性技术进步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促进作用;部分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匹配状态不理想,过多的劳动力要素投入不利于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有一定差异,外资及港澳台企业资本推动明显。因此,应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与要素禀赋的匹配水平、加强资本投入、完善技术转化体制等方面切实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装备制造业7个细分行业的数据,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关系进行研究。在阐述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用产业集聚指数衡量产业集聚强度,同时选取了4种主要的技术进步路径,研究了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产业集聚强度对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显著不同且存在区域差异;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且存在区域差异。此外,以基尼系数作为产业集聚强度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日,2009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危机·转机·契机为主题,意在寻找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互联网力量与信心.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门限模型,从金融发展与多维度吸收能力视角实证检验FDI技术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FDI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金融发展和吸收能力门槛效应。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经济发展3个维度的吸收能力均存在最低门槛,小于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不显著;跨越门槛后,呈正向FDI技术溢出,FDI技术溢出随着吸收能力的提高而增强。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最低门槛值,小于该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不显著;越过该门槛值,FDI技术溢出为正;而金融发展超过某一临界值时,FDI技术溢出效应发挥会由正变得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提出要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此开启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近年来,高技术产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所增强,谱写了新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投资》2013,(Z3):37-41
环保产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活动的集合,是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为污染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炭经济等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础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已经形成初具规模,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环境产品、环境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清洁技术与产品、自然生态保护等五大领域。据估算,2010年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3万余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年产值约11000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