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小城镇的发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纪之交,日本 的城镇化又有新的进展。其中,农村小城镇(町)的发展较为突出,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日本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城镇化战略,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俭英 《发展》2002,(5):64-65,70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从1978-1998年的20年间,按城镇总人口计算,小城镇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5.5%上升到13.6%,小城镇对城镇化的贡献率由30.7%上升44.7%;按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小城镇非农业人口20年由4784万人增加到近1.25亿人。(一)小城镇数量快速增长,但人口规模偏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制镇数量有了较大增长。1978年全国农村有建制镇2173个,1998年增加到19060个,20年间增加了16887个…  相似文献   

3.
陈晨  渠爱雪 《科技和产业》2022,22(12):297-303
基于建成区人口密度,运用空间集中度、缓冲区分析、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对2019年徐州市97个建制镇的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徐州小城镇整体发展质量偏低,高质量水平小城镇少;不同质量水平的小城镇空间分布整体较为均衡分散;大城市周边小城镇质量水平普遍偏低,中等城市周边小城镇发展质量较好;交通的轴带作用与交通站点的枢纽作用对小城镇带动发展明显,徐州主要交通轴带缓冲区内小城镇质量平均水平较高,交通轴带沿线形成多个高质量小城镇组团和重要交通枢纽城镇。基于研究结果从城市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及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进而提出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新疆小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后,明确了小城镇发展的指导原则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乔明 《湖北经济》2002,(10):40-41
小城镇、中心村是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小城镇、中心村建设得如何,关系农村发展和稳定,关系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小城镇、中心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强小城镇、中心村的建设,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深入调查,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发展的理论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小城镇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作用进行分析 ,同时通过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SWOT分析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发展“三元结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提出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小城镇化的对策均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小城镇化能有效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已成共识,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本文建立以政府和农民为局中人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奕模型,大其纳什均衡解和约束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城镇建设中各种问题的成因,并给出在有限投入情况下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浅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世英 《山东经济》2005,21(4):25-2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作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农詈: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在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着深层的制度约束,制度创新己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城镇建设将步入加快发展阶段。2004年“两会”提出要“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这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国政府引入市场机制,对土地实施有偿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显然这将给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带来土地使用方面的新机遇和新问题,探讨新的土地征用制度下小城镇建设问题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小城镇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给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本文就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谈几点看法。一、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第一,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实现,必然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的标志。1993年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为:英国89%、德国86%、日本77%、美国75%、法国74%。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1.
严玲玲 《魅力中国》2011,(20):366-366
商品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就已经产生,其形成到发展至今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同时,‘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起步早,却一直没有跨越性的进步,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小城镇劳务输出的概念和意义,论述了我国小城镇劳务输出的总体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给出我国小城镇劳务输出的途径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劳务输出途径选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现有小城镇954个,其中县城62个,建制镇524个,集镇368个。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农村的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涌现出一批像龙海角美镇、南安水头镇、闽侯青口镇、福清龙田镇、晋江安海镇、永定坎市镇等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型小城镇。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一致,协调配合还不够主动;规划工作滞后,规划水平还比较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小城镇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小城镇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产生与发展做了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在将其划分为“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新制度经济史学”和“历史制度分析”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对其理论方法、主要内容、学术成就、历史局限性及其对我国经济史研究的借鉴意义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加快小城镇建设符合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这样庞大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决定我国的城市化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发展大型城市为主式的转化。这是因为:(1)建设大城市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周期,而我国目前还面临着“吃饭财政”的紧张局面,国家不可能拿出有限的财政资金同时去再造一批城市;(2)国内一批大型城市的人口数量已达相当规模,接纳新增人口的设施和能力严重短缺,难以在短期内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3)…  相似文献   

16.
《调查研究报告》2006,(205):3-13,F0004
“十一五”时期促进小城镇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组织制定小城镇科技发展的规划、标准、评价指标和政策,探索小城镇科学规划模式;组织研究开发小城镇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适用技术;推动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产业集群和高附加值产业,培育区域产业品牌;组织培训小城镇科技管理人才、创新型企业家、科技研发人才等人才。同时,要采取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增加投入,整合资源;开展试点,示范引导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法律事务越来越多,企业法律顾问工作越来越重要,但因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缺陷,制约着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健康发展,该文从四个方面对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一是多部门管理,主管部门不明确;二是制度缺乏强制性,企业认识不够;三是缺乏激励措施,人员流动频繁;四是行业组织不规范,企业法律顾问制度难以健全。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报告》2006,(206):3-13,F0004
促进小城镇科技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协同创新、重点跨越、市场主导、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基本思路是;“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途径,以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区域品牌培育为重点,以加强政府服务为保障”。建议:组织小城镇科技发展试点;组织小城镇科学规划模式研究和试点;组织小城镇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开展绿色小城镇建设示范;开展小城镇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示范;开展区域小城镇资源综合配置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江苏经济探讨》2009,(3):67-71
苏州小城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城乡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将成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重要节点;苏州小城镇建设目前普遍遇到土地和资金两大瓶颈制约,化解这两大制约的出路在于“提升软环境,化解硬约束”;应把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资源配置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并给予及时地引导和必要地扶持。  相似文献   

20.
从主题上看,我国二十年农村改革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段落,也可以说先后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是推行家庭承包制,在农业生产领域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与土地的直接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短短几年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创办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领域突破了“农民只务农”的旧格局,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农民与工商业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而且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广大农民温饱有余;第三次是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作为城乡结合部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牵引力,推动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