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价格宏观调控体系的原则和重点王家珍建立和完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是靠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对市场价格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有利于克服和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价格调控体系应把握以下...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来,如果说我们关于微观机制改革的取向(即以增强企业活力、硬化约束机制为改革方向)基本上是正确的话;那么相比之下,我们在宏观调控手段上的改革则至今还未走出混沌状态。所以,必须在这方面重新认识,重新思考,重新设计。一、既有的宏观调控模式评价设计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模式的基本点是如何寻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最佳结合。刘国光曾以完全集中的中央集权的计划调控模式为一端,以纯粹的市场调节模式为另一端,定义了迄今各种改革的经济调控模式的可行域。几十年来,一些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家们一直在这个区间里探索着计划调控和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各种模式,从兰格模式经布鲁斯、锡克,直到科尔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即所谓的IIB模式)等。这里,我们可  相似文献   

3.
<正> (一) 合理确定宏观调控数量界限的基本原则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要求,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合理确定我国现阶段和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数量界限,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着眼全局,更多地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间接调控手段,进行综合调控。具体说来,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浅析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的差距问题日益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是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议题。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包括调控的对象,目标和手段。我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对象以省级行政区为主,目标是实现区际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和区际经济协调发展,调控的政策手段为财政,货币和区域贸易及对外开放政策等。  相似文献   

5.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现实结合和有效运行只能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宏观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微观经济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在互动中相互兼容、相互联系,实现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协调的运作。国家是宏观调控的主体,企业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国家只有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形势,采取适度的调控措施,企业只有在发挥其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自觉地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实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理想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是找到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点。因此,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工作的经验教训,吸取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可供我们借鉴的东西,从中搞清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方法,是当前深化财经体制改革急待解决的重大的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仅就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谈几点管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既得益于多年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也得益于重视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计划手段.当前,一方面要警惕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抬头,片面地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效归功于计划手段;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形势好转,要克服忽视计划手段的倾向,做到计划与市场两个经济手段都要硬.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方向,坚持统筹兼顾和灵活运用不同经济手段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运用市场对经济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的体系。而税收调控则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危机冲击下,宏观调控近年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格外重视。我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9年要求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2010年要求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近日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又提出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对宏观调控科学性的认识应从宏观调控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如此方可澄清理论界的一些误解。宏观调控不是常性调控或间歇性调控的非此即彼,而是经常性调控和间歇性调控的和谐;不是专指逆周期调控,而是逆周期调控与顺周期调控的统一;不是特指重调,而是包括引导、微调和重调三种方式。引导,是贯穿于经济发展整个过程的经常性调控手段。引导和微调,是宏观调控的常规内涵。重调,是在特殊情况下所采用的终极调控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要求及时发现调控需求以增强调控预见性;正确选定调控重点、方向和措施以提高调控针对性;恰当把握调控时机和力度以提高调控节奏感;即时跟踪调控效果以检验调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对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成为资源配置基础性机制的条件下,如何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思路加强和改善省级调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回顾和恰当估价省级调控的现状,处理好省级调控和国家调控的关系,探索适合地区特点的省级调控制度思路,无疑对理顺经济关系,保持总量平衡,优化资源配置,规范经济运行,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今市场经济不是一种自发的、完美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已成为市场经济体系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调控手段主要有国家的经济技术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标准作为市场调控的技术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要深化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研究,必须对计划与市场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证,并突出探明现代商品经济中调节方式的根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能对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的配置和操作做出准确的对策抉择。一、社会经济宏观调控方式的历史转换现代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轨迹表明,不论对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还是对社会主义来说,宏观调控都是经济控制的基本形式。现代经济宏观调控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济指标,包括国民经济近期、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的产值指标、利润指标、实物指标、收入指标、消费指标等。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宏观管理体制分解到各个生产部门、各个行业以及各个企业,作为生产发展的参数指标和约束指标。经济指标是相对性的定量控制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它对社会各经济单位的控制施以静态性的经济约束。另一种是经济参数,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主流经济学已就货币经济条件下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关系达成基本共识:从短期看,名义总需求决定实际总供给;从长期看,实际总供给决定名义总需求。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互动关系,可将宏观调控分为短期调控和长期调控。由于短期内物价总水平和经济的最大潜在产出均保持不变,因此短期调控的重点是经济需求侧的名义总需求(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是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实际产出尽可能地达到最大潜在产出。从长期看,市场将实现完全出清。政府可将宏观调控的重点由经济的需求侧转向经济的供给侧,即通过制定和实施特定的结构调控政策来改善经济的最大潜在产出。短期调控又称总量调控,长期调控又称结构调控。从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的调控重点及调控目标可看出,二者是一种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它们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中完全可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14.
<正> 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上,最早从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角度探索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模式的,是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他提出的用"试错法"来实现经济均衡的主张,后来被称之为计划模拟市场模式,是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传统宏观调控模式的第一次突破.本世纪30年代,当时的苏联已经建立了第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如何看待这种  相似文献   

15.
<正> 邓小平同志在年初巡视南方时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重要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一个崭新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计划与市场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体制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中央集权型的计划体制已经被否定了。把指令性计划转化为市场导向型计划,通过计划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实行以间接调节为核心的指导性计划,已成为计划体制改革的主要倾向。这对于克服原有计划体制的弊端,调动企业,地方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认识不够,改革中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加之某些错误理论观点的影响,某些方面的放权让利过猛,指令性计划缩减过多,过分夸大了市场调节的功能,宏观计划调控权力分散和缺乏应有的经济实力,使得一个时期以来,供需总量失衡,经济结构扭曲,经济秩序混乱,经济效益低下。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制度,在治理整顿期间必须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使政府的调控手段法制化。这就要求市场运行要立法,宏观调控也要立法,一切要按法律办事,这是政府调控市场体系的前提。在处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上,应强调市场的主导作用。凡是市场能够做到的,应放给市场去调节;而市场做不到的,政府才去调控,以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竞争,但盲目的、无规则的竞争有可能产生经济实力强的竞争者,采取非竞争的手段控制、引导市场  相似文献   

18.
所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实质就在于政府要运用调控手段去干预和引导市场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的国家,如仅由中央来进行调控,不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调控功能。因此,实行中央和省两级调控是我国经济体质内在的必须要求,搞好省级宏观调控既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越是放开市场,越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这是多年来得出的重要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长期性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调控制度和机制,合理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和粮食流通正常运行,保证粮食供求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任务,是由服 务于一个总体目标的计划、财税和金融等众多部门所共同完成的。其中,金融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直接手段之一。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加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其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