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社会责任会计主要以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重点,并以会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文章通过对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内容、核算和计量原则、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2010—2015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以Khan et al.提出的模型衡量会计稳健性,RKS评级综合得分计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证分析股权性质、会计稳健性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区分股权性质后发现: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稳健性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负相关更显著。本研究为企业会计政策的制定及公司战略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韦飞 《会计之友》2012,(34):42-44
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与社会责任会计的联系,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针对社会责任会计的两大问题:社会责任的计量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以帮助其作出正确决策。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还不完善,在信息披露上还有着很多问题丞待解决。  相似文献   

5.
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并报告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己经成为产业界、会计界的共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入手,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别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目标、质量要求、计量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拟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并报告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己经成为产业界、会计界的共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入手,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别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目标、质量要求、计量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拟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社会责任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现实需要,构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和对社会责任会计实践进行解释和预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文章回顾了过去二十多年来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决定因素和经济后果等问题的实证研究,为今后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国外社会责任的计量和披露而言,我国的社会责任报告无论是会计理论研究层面,还是企业信息披露方面都相对落后。本文拟从分析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入手,通过主要内容分析,提出未来社会责任报告发展趋势,为今后社会责任报告的完善和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新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葛家澍(2004)在《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构想》一文中论述:财务会计目标所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是:谁是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主要用途是什么?现行财务报告能提供哪些主要信息?根据这个论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应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使会计可以为各有关社会部门同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应向以下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责任信息:  相似文献   

10.
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的转移,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揭示并报告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己经成为产业界、会计界的共识。文章着重分析了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会计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公共财政管理后,企业采用的管理工具、信息技术、决策方式、业绩评价、会计程序和会计系统等方面的创新逐步引入到公共部门,并呈加速的趋势。政府预算、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改革已经成为促进公共管理改革的关键。本文认为,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应当在以政府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下进行,政府会计的目标在于政府会计要服从于政府整体受托责任的实现,并服务于政府整体受托责任的全面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2.
会计核算规范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所依据的一种客观尺度,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既要考虑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各行业的特殊性,是国家制定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交通运输业是一个实现旅客与货物空间位置转移的特殊行业,其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核算的特殊性,在我国业已形成的企业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下,制定交通运输业的会计核算办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交通运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有关款项的结算、成本计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几个部分,其范围应该涵盖铁路、公路、水路、民用航空等几种运输方式,并区分企业规模来制定。  相似文献   

13.
会计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无法从根本上回答是政府制定会计准则还是由民间机构制定准则。从准则的供需角度出发,我国会计准则与美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不同具有必然性,因为供给与需求不同,导致各国会计目标不完全相同。目标如不一致,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就会有侧重。  相似文献   

14.
稳健性视角下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珩 《企业经济》2012,(12):175-178
稳健性是会计有效确认与计量的重要保证,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具有深远的影响。要合理处理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平衡关系,就应当将二者相互交融起来,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在公允价值运用中应严格界定其概念及层次,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和评估过程,实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两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减少公允价值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服务。  相似文献   

15.
或有负债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是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政府会计及报告体系未能有效地规范或有负债的信息披露,尤其在政府或有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存在着诸多管理真空。借鉴国际经验,需要从以下方面规范政府或有负债的会计信息披露:依据或有事项的发生可能性、事项性质、能否可靠计量等因素进行分类报告;在负债确认后加以持续关注;结合财务核算能力,对计量方法和报告方式做出具体规定;逐步完善政府会计基础向权责发生制转变;推进将或有负债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16.
朱青  常凯 《价值工程》2008,27(4):65-67
伴随着会计环境的日新月异,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演变。与会计目标相适应,会计计量一直在不断改进,计量属性由单一的历史成本发展到引入公允价值的混合计量模式,并且从会计目标的演变。探讨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收益的计量和报告,一直被视为会计领域的核心内容。会计收益报告的目标及收益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本文研究阐述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收益报告目标与收益观念从历史观、信息观到计量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指导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财务会计准则离财务会计工作的固有规律越来越远,导致财务造假事件越来越严重,会计的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受到严重挑战,第七号概念框架的颁布使这一现象走到了极端。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结果,是因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偏概全,依个别代表整体做法的必然结果。文章从会计的本质出发,指出:会计目标应该是分层次性的,“决策有用观”只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使用会计信息子系统的目标,它不能代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应该是“四观合一”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企业年金信托型治理结构中的代理问题和受托责任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强信息披露有助于改善企业年金基金治理。新颁布的企业年金基金准则,旨在规范企业年全基金向利益相关方披露财务状况、受托运营业绩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方面的信息。然而,企业和企业年金基金这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在确认、计量和列报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从财务报告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应付受益人待遇、会计与报告主体、会计确认基础六个角度对比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建立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要求,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环境问题对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决策和业绩评价等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管理的要求,企业应当建立环境—经济导向战略管理模式和核算体系。与环境有关的收入与成本使企业的传统的收入与成本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已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业绩和环境业绩。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企业与环境有关的收入与成本信息,本文对企业环境—经济导向的环境收入与成本的概念及类别的界定、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