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明显.在介绍金融脆弱性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较深入的分析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并进一步提出了稳定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炜 《时代经贸》2013,(10):65-66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明显。在介绍金融脆弱性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较深入的分析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并进一步提出了稳定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金融脆弱性进行分析,对金融体系金融脆弱性进行界定,阐述了形成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并通过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表现分析,提出抗脆弱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金融脆弱向金融危机的转化速度大大加快,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金融业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稳定安全的金融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各种金融脆弱性形成机制,并从三个方面概括了金融市场上的脆弱性来源,然后分析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实表现,最后给出建立金融稳定制度的政策建议,这对于防止金融脆弱、防范金融危机以及增强我国金融机构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金融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1991-2000)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 ,对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和量化分析也越来越多。金融制度学认为金融脆弱性就是金融制度的脆弱性 ,归根结底金融制度自身的特点和缺陷是其脆弱性之源 ,是内因和外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 1991- 2 0 0 0年中国金融脆弱性程度的量化分析结果发现 :近 10年来中国金融脆弱性水平大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10年中有 6年处于脆弱性程度令人关注的状态 ,金融脆弱性状况不容乐观。积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 ,实施金融分化战略 ,转变金融活动管理方式是当前中国减轻既有金融脆弱性 ,防止金融脆弱性的进一步加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孙洪钧 《经济师》2008,(2):199-199,201
文章分析了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提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确定以金融深化为改革的终极目标,以金融约束为必要手段,协调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国外金融体系风险理论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实力与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渐呈现出机构全能化、业务创新化、服务一体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发展在争议声中摸索前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与多元化创新,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中金融体系的创新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了财政支持外,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国加入WTO及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强化其支持力度,促进西部发展,是当前金融部门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脆弱性与贫困:江苏李庄村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脆弱性与人类的贫困相伴生、互为因果。从脆弱性分析入手,可以为农村反贫困提供新的思路。该文以江苏省李庄村为案例,讨论了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和疾病风险,以及农户抵御风险时可以利用的人力资产、物质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的主要特征。文章最后从消除脆弱性入手,提出了反贫困的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金融发展的数理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戈德斯密斯、贝多广等人的研究,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探索性地推导了金融相关比率的上界极值和收敛值,证明了戈德斯密斯的两点结论,提出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阶段性;(2)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我国金融相关比率受货币化比率和金融中介比率影响较大,而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对金融相关比率影响较弱;(3)对中国的金融相关比率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并对我国长期的金融相关比率进行了预测。作者认为,金融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调控货币化比率和金融中介比率来间接调控金融相关比率,以此选择我国金融发展的稳定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具有潜在的外部冲击,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暴露.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以及城市人口密度数据,通过实证检验人口集聚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方向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银行违约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水平升高,即人口集聚加剧了金融脆弱性;而在银行业恐慌时期和低程度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分组中,人口集聚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更强.这表明人口集聚既能通过加剧金融恐慌导致银行风险升高,亦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动的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区域性银行杠杆率和存贷比上升,进而加剧了银行风险.这表明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稳健存在.因此,需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过度的人口集聚;需要提振公众信心,对人口密集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防控;需要重点加强银行业监管,以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金融脆弱性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孙立坚  牛晓梦  李安心 《财经研究》2004,30(1):61-69,112
本文从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通过验证我国金融体系在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能否发挥"投融资、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流动性供给、信息生产和公司治理"这六大基本功能,来揭示当今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从而为现在中国金融的改革方案提供必要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金融自身的泡沫化问题作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成为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健康发展的重大威胁。这篇论文以中国金融泡沫化问题为研究对象 ,在剖析金融泡沫化成因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泡沫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过程中 ,文章分别从我国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选取了 12项经济指标 ,通过采用编制泡沫化指数的方法对 1992~ 2 0 0 1年十年间我国金融泡沫化水平的相对变动进行了量化分析。最后 ,文章还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如何有效的控制我国金融体系的泡沫化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以房地产泡沫破灭为导火索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吸收国内外对金融危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房价上涨可能是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潜在因素,并选取13个核心指标运用多变量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近11年来金融脆弱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认为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和金融监控是影响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方面,其中房价上涨、货币增长率是影响的重要因素;我国金融脆弱性整体情况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07年脆弱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Geweke因果分解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就对外贸易与金融发展的因果关系、反馈份额等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对外贸易与金融发展规模在长短期变动上均存在显著双向因果关系;与金融发展效率只存在单方向长期因果关系;而与金融发展完善指标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从总体反馈份额看,可以认为我国对外贸易与金融发展目前呈现出对外贸易带动金融发展为主导的"需求尾随"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对外贸易先发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一个累积创新框架下分析了各种创新支持政策的作用机理,并检验了我国相应政策工具在促进私人研发作用上的有效性。运用我国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系统GMM估计发现,直接资助以及高校提供的公共研发对企业私人研发产生替代效应,科研机构提供的公共研发对企业研发具有促进效应,而专利保护政策对企业研发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结合理论分析与经验结果,本文推断:信息不对称和项目的不可验证性导致的道德风险,高校研发以应用技术为主的导向未得到根本转变以及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偏低,是导致我国创新支持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年贷款增长率远低于政府农业年度补贴增长率的现实,本文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补贴依次对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正规金融市场形成挤出效应;政府提高贷款利息虽可压缩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生存空间,但却会引致农户福利流失;非挂钩性农业补贴会强化(弱化)非正规金融市场(正规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因而,政府不应单一地寄希望于制度创新,而应更多地关注农业补贴对农户借贷决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对建设创业型经济、完善高校教育体系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与文献梳理,结合个案访谈结果,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划分为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6个维度。根据因子内涵定义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设计了大学生创业能力测量量表,并对江苏省高校进行了实证数据采集,验证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20.
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理论诠释与中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洪源  罗宏斌 《财经研究》2007,33(4):85-95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与决策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文章在构建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联系机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结合两者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运行轨迹,对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虽然我国财政赤字在不同的融资方式下均具有一定的货币扩张效应,但由于财政赤字的规模仍然在适度的范围内,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还不足以导致通货膨胀发生,我国财政赤字并不是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