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沿着业务电子化和管理信息化两条主线,历经“引入、渗透、调整”3个阶段。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实现了从网点单一服务渠道到自助渠道、电子渠道等新兴渠道的拓展;实现了资金清算和支付结算的电子化和实时化;实现了可疑交易的实时监控。据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95%的金融创新都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金融信息化更是国家经济信息化的核心和开路先锋。20多年来,我国金融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电子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各金融机构纷纷整合其全国统一的网络架构和数据仓库、统一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石。作为中国金融界共同创办和培育的金融IT媒体,2001年,本刊重点报道了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关注我国“十五”金融信息化的规划和实施,探讨银…  相似文献   

3.
金融电子化是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彻底改变金融业传统工作方式,实现金融业务处理的自动化、金融服务电子化、金融管理信息化和金融决策科学化的过程。它对于金融业效率的提高和业务的多元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下半叶以来,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金融业的面貌。 广东金融界充分认识到电子化在金融业的重要作用。早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科技兴行”的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科学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石 ,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0世纪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推动了全球和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建设。在最近的二三十年 ,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经历了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大约 70年代末到 80年代 ,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 ;第二阶段 ,大约从 80年代到 90年代中 ,逐步完成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 ;第三阶段 ,大约从 90年代初到 90年代末 ,实现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 ,互联互通 ,支付清算和业务管理、办公逐步实现计算机处理 ;第四阶…  相似文献   

5.
征稿启事     
《华南金融电脑》2009,17(9):103-103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作为反映金融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全貌的综合性刊物,创刊十七年的《华南金融电脑》杂志一直致力于为广大金融科技工作者打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2009年,我们继续坚持“为金融电子化、信息化服务”的办刊宗旨,结合当前金融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杂志的栏目及内容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6.
日前,澳门金融管理局行政委员会主席丁连星出席了《金融电子化》杂志社在珠海举办的“2010中国金融业信息安全暨数据中心研讨会”。本刊就澳门金融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话题独家专访了丁连星主席。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邮电部联合召开了“加快中国金融数据网建设与业务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中国人民银行陈元副行长、邮电部周德强副部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加快中国金融数据网的建设和业务发展作了精辟的阐述,指明了促进金融电子化,加快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和平年代国与国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经济实力上的较量。国家要想取得在经济“战争”中的胜利,就要抢占制高点,只有站在制高点上才能看得更远。信息化就是现代经济战争的制高点。国外先进银行在金融技术上的优势发达国家的金融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手段、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国外先进银行就已经开始了以计算机代替手工作业,从此开始了银行电子化的发展历程。经过几十年的电子化建设,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万维网技术引入银行,银行业进入了一个金融信息化的全新发展时期。按照国…  相似文献   

9.
基层央行金融电子化建设,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通过近20年的努力,金融电子化得到较快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民银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电子化、银行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江泽民主席1993年6月1日明确指出:“实现金融电子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2002年2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银行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持”。其他中央领导也多次对银行…  相似文献   

11.
国有商业银行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最早的行业 ,金融电子化在 2 0世纪 70年代已经开始建设 ,尤其在“九五”期间 ,国家共投资 70 0 0亿元加大力度进行金融电子化建设。至此 ,各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资金汇兑、银行卡等一系列电子化应用系统已基本建成。但同西方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在介绍国外商业银行 (主要是美国商业银行 )应用信息技术情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国外的 3M理论 ,指出了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推进领域和代表性技术。  相似文献   

12.
《金融电子化》2009,(4):10-10,12
3月5日下午,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李东荣同志视察了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以下简称金电公司)。金电公司是人民银行直属单位。也是国内最早从事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著名企业。改革三年来。金电公司提出了“四个平台”的发展战略和“和谐金电”的建设目标,着力提高为央行的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着力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有力的推动了企业改革与发展,为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就金电公司自身的发展变化和今后如何服务央行及金融系统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文辉。  相似文献   

13.
2003年,《金融电子化》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历程。《金融电子化》成长的10年,是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建设和发展不平凡的10 年。伴随着《金融电子化》的成长,我国银行业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单机应用,从单机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普及,从电子化建设到信息化建设的过渡。金融业电子化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我国银行业生存能力、竞争实力、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作为国家级科技期刊,《金融电子化》在我国金融业电子化发展中起到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金融电子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八五”以来,金融系统在国务院领导的关怀和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加快了金融电子化建  相似文献   

15.
金融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最早的行业,金融电子化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建设,尤其在“九五”期间,国家共投资7000亿元加大力度进行金融电子化建设。至此,各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资金汇兑、银行卡等一系列电子化应用系统已基本建成。但同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在介绍国外商业银行(主要是美国商业银行)应用信息技术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的3M理论,指出了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推进领域和代表性技术。  相似文献   

16.
论金融电子化革命山东经济学院计算机系李国锋一、引言“三金工程”的实施,掀起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信息化浪潮,“金卡工程”的实施,则拉开了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序幕。三十年前的1965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董事长小汤姆森·沃特逊预言: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17.
《华南金融电脑》2002,(5):70-72
银行业历来是信息技术与业务应用结合最紧密的行业,是信息产品和服务最大的采购和应用客户。从7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金融电子化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构建起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基础框架。随着中国加入WTO,面对外资银行强大的科技实力,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压力空前,加大IT投资,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成了银行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8.
日前,由《金融电子化》杂志举办的“区域金融信息化发展系列研讨会”分别在贵州贵阳、湖北武汉等多地召开、会议围绕“加强金融信息安全建设,确保业务连续性运行”主题.深入分析了当前金融业信息安全建设现状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金融电子化》杂志作为全面反映和见证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权威刊物,如今已走过了10年的历程。10年来,伴随着中国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金融电子化》杂志无论是在文章质量,还是版式设计上较以往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受到我们这些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其信息化建设对国民经济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业信息化先后经历了金融电子化、金融数据集中化和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三个阶段。通过信息化建设,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认为,中国金融业信息化正经历向信息化金融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