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旧问题相互交织,情况更加复杂.为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本文在简单总结了国内一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所谓“斯密问题”,其实是由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发现和提出的;在斯密的时代及对斯密本人来说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此,任何探讨“现代经济与伦理问题”的尝试,都不宜因袭历史学派关于“斯密问题”的提法或烙守由“斯密问题”衍生而来的“斯密信条”去进行。而是需另想办法,致力于辟出一个构筑”现代经济伦理”或“现代伦理经济”理论的全新论域,以便经济学与伦理学有一个消除隔膜、共话彼此的同一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在学生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外部要求与学生的内在心理总是存在着矛盾的,这个矛盾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者通过使外部要求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来解决这个矛盾,并在新的基础上使外部要求“超越”学生的内在心理,促使两者之间矛盾的产生,并加以解决。如此循环往复,在每个新的阶段上又获得新的质,达到新的水平,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沿着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传红  李鲜  孔桂霞 《经济师》2011,(7):246-246
文章对石油企业"问题员工"的分类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对"问题员工"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学什么样的经济学?这是个问题。 教什么样的经济学?这更是个问题。 这本教材试图表明三个主张。第一,我们想说,微观经济学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讲清楚市场如何运行,政府又怎样弥补市场的不足。一本教材当有了一个“问题意识”作为灵魂的时候,各个章节才能“有机”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逻辑里。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也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当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从考虑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及其产生原因出发,以“三农”问题与经济法的契合点为分析点,阐明了经济法律制度是“三农”问题保障的核心制度,并探讨了这一法律制度体系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略昭 《经济师》2014,(1):160-161
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对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双师型"素质。目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仍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的解读以及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微 《经济研究导刊》2014,(14):156-157
当前,农村学生补习教育现象日益兴盛,随之,一些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其原因存在于社会、教师、家长、学生等诸多方面。在总结农村学生补习教育日益兴盛的原因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并给出结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历史性问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成因颇多,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经济和技术原因又有制度原因。"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问题,全面解决的难度非常大,采取多种富有针对性的措施,才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新形势下,“三农”问题再次成了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来剖析“三农”问题的成因,并探讨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解决“十一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的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十五”期末,在国民经济高位运行和国家加强对“三农”的政策支持作用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总体趋好。粮食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供求矛盾趋于缓解;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优质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农民增收幅度由低走高,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继续增加。这些良好的局面为确保“十一五”时期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邱英 《发展研究》2004,(5):66-68
我国一直被称作是农业大国,其实不然。200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4.25%,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7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粮食、棉花、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只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有许多品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近13亿人口,其中9.35亿在农村,农村劳动力达5.22亿人,这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愈来愈受到重视。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观点,对“三农”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消除体制约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发展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小城镇找到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与“债转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瑞萍 《经济师》2001,(1):16-17
文章就当前正在实施的“债转股”措施 ,分析了国有企业出现这些不良债务的原因 ,并且针对这些原因剖析了“债转股”的有效性 ,同时又强调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密切结合 “德”、“法”之争,古已有之。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围绕着“德治”与“法治”,“礼治”与“刑治”,“王道”与“霸道”,“仁政”与“暴政”的争论异常激烈,直到今天这种争论仍然存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德治”,提出要“为政以德”;但孔子也曾提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法治”,提出要“以法为教”,但韩非曾提出“誉辅其赏,毁随其罚”,“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原则,强调道德舆论的毁誉必须与法的赏罚相协调。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而苟子则认为但靠赏庆刑罚不能尽人之力,教化不足万能的,主张教与诛、礼与刑相结合。总之,古人在如何处理德刑关系上,主要有“德主刑辅”,“刑主德辅”,“德刑结合”几种观点。事实上,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一位乡党委书记向国务院上书中对“三农”问题几乎危言耸听的概括,是目前我国农村现实的真实写照。尽管“三农”问题无论是在今年的中央工作重点中,还是在“十五”规划中,都被列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但实际中的工作措施和社会舆论的关注都远未达到使解决问题的措施得以认真落实的程度。我国加入WTO后,人们似乎还没有察觉到入世将给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的全面冲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实行“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体制 ,特殊的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农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中国的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形成的思路有调产增收论、劳动力转移增收论及减负增收论等。解决“三农”问题 ,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突破“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制度安排 ,还农民以国民待遇 ,尽可能为农民打造饭碗。  相似文献   

19.
张存生 《发展研究》2007,(6):102-10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瓶颈在于“三农”问题。建国后我国的“三农”问题大致经历了城乡自由流动时期、城乡隔离时期和城乡互动时期。尽管各个时期“三农”问题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背后都存在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正是这一问题的长期历史累积使其成为“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拓展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边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此,解决“三农”问题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勤 《经济师》2008,(12):147-148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