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琳  张爱红 《经济导刊》2007,(11):178-179
内部人是相对所有者而言的公司所有权的实际控制者,它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必然结果.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股东中心观"很难实现,反而作为股东代理人的经营者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基础上 ,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监事会分权制衡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运行机制。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超越了个人的资金和风险的承担能力 ,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形式的诞生 ,但也带来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 1)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通常是不一致的 ;( 2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 3)所有者与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结果所负的责任不对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正是为解决上述矛盾而产生的 ,企业所有者对经…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正是这种分离,使得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成为必要,因为所有者必然要对经营者实行制约,但又必须给经营者足够的利益驱动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益。国内学者更多的从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关系来阐述这一机制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委托代理制度的扭曲。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最高决策者的关系被称为委托——代理关系(或称代理关系)。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以契约方式授权给代理入,其中包括某些决策权,代理入以委托人的名义并为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从事经营活动。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层级代理关系,股东将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管理者,因此公司的资本经营和重大决策往往是由公司管理者来实际控制的。事实上代理关系的存在导致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由股东转移到管理者手中。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理性人”都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云南财贸学院杨定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已确定为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自然就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在委托———代理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会利用自身...  相似文献   

6.
一、“出资人──公司”: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局限性 如果我们以出资人和公司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公司的产权结构,那么“出资人——公司。这个模式可以看作是对公司制企业最早出现的产权结构的恰当描述,它十分形象地表达了股份公司的一个典型特征——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对于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发挥经营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股东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却弱化了这种产权结构的治理效率((可以出资人的权益受保护和得以实现的程度衡量),并且随着公司规模的…  相似文献   

7.
贾贵娟 《经济论坛》2007,(24):94-96
一、引言 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相分离,由此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现代公司活动中,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往往是相分离的,有其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大多数股东都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公司的日常运营和决策掌握在公司经营者的手中,相对于董事、高管等公司经营者而言,股东对于公司的信息知悉程度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这就很容易导致公司的经营者利用这个优势侵蚀公司利益,损害股东合法权利。在这种情形下,股东的知情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公司法》在股东知情权方面的规定并不完善,本文将通过介绍股东知情权,分析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提出其中的缺陷和不足,并最终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闫保强 《技术经济》2004,23(8):58-59
<正> 公司治理是在投资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保护所有股东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既分权又能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来降低经营权的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我国的股份公司大多由企业改制而来,“一股独大”现象严重,控股股东借助其特殊地位,控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越权行事,以达到侵占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的目的。中小股东成为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股东中的弱势群体,改变中小股东的弱势地位成为公司治理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制度安排,区别对待股东,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权利行使,应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微观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学军 《技术经济》2004,23(5):53-54
<正> 一、公司治理结构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运行的微观环境 公司治理(又可译做“公司治理结构”)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首先被英美学者提出的。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要较好的解决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背景下,所形成的企业经营者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的根本责任就是要按照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履行其受托责任,然而经营者作为经济理性的个体,同样也会有自身的利益要求,委托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代理人(经营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主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利益不对称,这种利益不对称将直接导致代理人不能够完全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要比委托人更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基石是公司产权结构上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得经营者有可能利用私人信息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也导致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地位及其所拥有的信息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契约各方的不对等,导致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公司治理就是在这种多边契约存在的情况下,以效率和公平为基础,使各相关利益方的责、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制度,能够解决现代企业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股权激励能够使经营者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同时承担相应的风险,从而能够激励经营者减少短期行为,提高管理效率,最终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但是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这个激励制度的效果缺不明显,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方公司理论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问题、激励问题等作了初步研究,奠定了现代公司理论的基础;制度经济学家对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作了深入、系统分析,其结论直到今天仍是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理论、合同理论、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的突破及其研究方法引入公司理论中,西方公司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其根本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公司制企业中,股东虽然是公司的出资人,但他们却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从事经营,其经营行为的风险由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承担。这样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就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但在实际的公司运作中,由于股东数量很多,只能够对公司的重  相似文献   

15.
对企业高层管理者激励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一大批以职业经理为代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了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如何有效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因股东和经营者利益与目标的冲突而形成的道德风险问题,充分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成为投资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于是,产生了所谓的企业高层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资本市场公司上市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由此衍生出公司治理框架下双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其一是股东与经理的代理问题,表现为管理机会主义,即管理者在企业利益的幌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张华山 《经济论坛》2002,(17):28-29
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 现代公司制度是伴随古典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由于“两权分离”,就必须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一套有效制衡的体制和机制,这就是公司治理。由于“两权分离”,所有者(股东)将企业委托给经营者管理,于是产生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和经营者都是“理性经济人”,都追求自己效用目标最大化。经营者掌握着公司剩余控制权,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因而可能出现经营者为追求自身短期利益而损害公司长远利益的行为,即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有者为了防止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就必须建立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激励的兼容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以企业经营者和技术创新者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公司治理的重心已从过去调整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转变为调整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也就是说,国际上新的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公司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因此,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先决条件。股东和经营者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人应当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聘用经营者来替他们负责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替股东的利益服务。但是经营者有其自身的利益要求,这种利益很可能会导致背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甚至出现所谓的“经理控制”,产生高昂的“代理成本”,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经营者让他们的股…  相似文献   

19.
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一系列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解决代理问题,达成利益一致的要求推动着现代公司治理的发展.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董事客观地监督管理层,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防止内部人的控制.董事会下属的提名委员会负责向股东大会提交每年改选的独立董事名单和候选人名单.而在我国,这一项制度尚不成熟,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控股股东操控董事提名权的问题,并由此来控制公司意识,不利于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将从独立董事提名权的保护出发,探讨提名委员会及其它相关制度对提名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以出资人和公司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公司的产权结构,那么“出资人一公司”这个模式可以看作是对公司制企业最早出现的产权结构的恰当描述,它十分形象地表达了股份公司的一个典型特征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对于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发挥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股东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却弱化了这种产权结构的治理效率((可以以出资人的权益受保护和得以实现的程度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