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建军 《魅力中国》2013,(19):117-117
唢呐是我国民族乐器中音色明亮,委婉动听。极富表现力的吹奏乐器之一。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由于长期用于民间鼓乐、民歌、舞蹈、曲艺、戏曲的伴奏,从而受到地方语言、地方戏曲、民歌小令的影响,在演奏技巧和风格上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演奏流派。如东北的刚健朴实。南方的旖旎妩媚,中原的高亢俏丽,西部的幽怨细腻,西南少数民族的古拙优美,以及荆楚大地的刚柔并济等多种演奏风格。  相似文献   

2.
钟啸隆 《魅力中国》2014,(21):89-89
人们知道唱歌要讲究发声,自然,演奏乐器、拉二胡也要讲究发音。唱歌的人没有正确的发声方法、拉二胡的人没有正确的演奏(发音)方法,就不可能演唱或演奏出优美动听的、纯净的乐音。  相似文献   

3.
杨瞻 《魅力中国》2014,(14):107-107
在歌唱艺术活动中,只有当“声”与“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声情并茂,才能将歌曲的内容、词曲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而又完美地揭示出来,歌唱者才能把心灵深处流淌的旋律,流进听众的心灵,使他们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要有一种“激情”。虽然语文教学不是演出,但是也要做到声情并茂,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姿势,把“激情”充分地表现出来。教师具备了这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才会在教学中以“情”动人,激起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试想,那种刻板的神态、呆板的声调、乏味的形体动作,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呢?中学现行教材,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这些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都是作家、文人用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  相似文献   

5.
张玉芝 《魅力中国》2011,(5):290-290
阮是我国古老的弹拔乐器。源于汉代,鼎盛于唐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由于人们对阮的认识不够深,一直处于平淡的状态。现在随着阮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人员的不断增多,使其演奏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较严密的演奏:演奏艺术与作品想象的结合,轮奏,推拉弦技巧与音乐表现,演奏中气与韵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它的音乐空间,使其一步步走向成熟辉煌。  相似文献   

6.
舒栋梁 《魅力中国》2013,(11):120-120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听”与“说”能力的训练,以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这篇壮丽的乐章中,路是优美的音符;在祖国大地这把琵琶上,路是强劲的弦。自从藁城市交通局公路站的管理体制改革后,藁城市路的音符似乎奏得更加优美动听。 在采访徐明计站长时,徐站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方针政策都要通过各级干部才能落到实处。本文从“知行合一”角度,在分析和阐释“知行合一”的源流及新的时代意蕴基础上,通过对领导干部“知的培育”“行的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的辩证统一的探讨,从而提升领导干部狠抓落实的本领。  相似文献   

9.
张树根  吴丹 《中国经贸》2011,(10):157-157
“和”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众所周知中国曾经是日本主要的文化输入国,在这个过程中“和”文化流传到了日本,同时在那里得到了吸收和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汉字“和”的起源开始,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和”来透视其发展过程。之后以中日两国“和”文化的异同为出发点来探讨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0.
郭喜臣 《魅力中国》2013,(31):110-110
在民族器乐——二胡的演奏艺术实践中,演奏者对声音色彩的把握十分重要。如果声音色彩贫乏、单调、不够丰富,都会对声音产生不美的效果。即使是同一首作品,有的演奏者可能就偏重于刚中带柔的音色,有的则偏重于柔中带刚,柔美纤细的音色。所有对演奏音色的实践和尝试,都会达到比较完美地反映作品内容,塑造鲜明形象,表现作品主题,达到完整演奏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孙庆平 《魅力中国》2011,(1):118-118
歌唱者要真实地传达歌曲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就必须懂得怎样去表现歌曲。一要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二是正确处理歌唱中“情”和“声”关系,做到“声情并茂”;三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即将谱面上的歌曲作品转化为能晗开欣赏的歌唱艺术。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曾多次在不同场合的采访中发出“我爱贝多芬!”的感叹,他说:“对我而言,贝多芬就像是上帝一样,我敬仰他,钦佩他。”无疑,他也早已将自己对这位“乐圣”的崇敬之情,付诸于演奏曲目之中。他在1978年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初赛时,就演奏了贝多芬的《C小调第32奏鸣曲》,时任大赛评委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列夫弗拉申科,称他的演奏“达到了演绎的顶峰,非但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3.
金歌 《理论观察》2008,(5):169-170
标题被誉为一则新闻的“眼睛”。我们不少人在撰写新闻稿时,竟然不会拟题,这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标题制作要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巧用修辞手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如果要达到炉火纯青,则更须要终身求索。修辞并非卖弄技巧,高深莫测。标题讲究修辞,是为了把词句修饰得更加生动、感人、优美,这就像女士美容,要给眼睛涂眼影,描眼眉,做睫毛等等。  相似文献   

14.
任唤麟 《改革与战略》2008,24(9):99-101
文章认为任何区域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在区域内寻找发展动力,而且还要从区际关系中寻找发展动力。不“同”不“和”,“同”而不“和”,不“同”而“和”,是区际关系的三种“和”、“同”模式。区域应给自身的发展方向准确定位,以促使区际关系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毛磊 《魅力中国》2014,(10):124-124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因此音乐课上根据音乐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一定的认识,才能感受到音乐作品抽象的美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任彩晓 《魅力中国》2010,(13):215-215
戏曲音乐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行内冬自古有句话:“七分场面三分唱。”作为占七分比重的场面,在乐队戏曲艺术、尤其在戏曲音乐的发展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甚互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大提琴在乐队中发挥着“根”和“基础”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支撑着戏曲乐队的伴奏群体.它不仅对主奏乐器有很好的衬托和辅助,同时,也使戏曲乐队在渲染舞台气氛、增强戏剧效果、丰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笔者通过多年演奏的经历,试图对于大提琴在戏曲乐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用怎样的演奏方法充分发挥好“根”和“基础”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赵娟 《魅力中国》2010,(31):195-195
戏剧界有一句谚语:“戏无情不感人,戏无技不惊人”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舞台表现。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要演好戏,创造出丰满感人的艺术形象,就要紧紧抓住“情、理、技、声”的关系,并能将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可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美、形式美、意境美的和谐统一,使观众所获之美感。  相似文献   

18.
邵维 《黑河学刊》2012,(2):61+63-61,63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帕格尼尼以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征服了乐坛,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对小提琴的各项性能带有创造性与革新力的深入挖掘,奠定了他在小提琴领域的特殊历史地位,尤其是他在小提琴演奏中炫技的发展使其小提琴演奏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他以澎湃的激情和极富浪漫色彩的想像力,描绘或“记录性”地显示了对“标题性”音乐表现力及时其广阔前景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相似文献   

19.
“五四”之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引起广泛争论。方东美从分析科学家藐视哲学的原因入手,将科学与哲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确立了哲学的重要地位,进而指出哲学思想应是“意境的写真”,是“情”与“境”的结合,由此主张科学里本就有哲学,完美的哲学应是将科学的理性与哲学的情蕴合理交融而得。  相似文献   

20.
《环球财经》2009,(6):25-25
“中国制造”标志随处可见,现在这个标志正渗入你周边的书店。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指出,英语读者过去只接触到极少数中国作品,其中主要是描写“文革”的伤痕文学。这种状况即将发生变化,关注当代利益和问题的新作家们开始推出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