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保护传统民俗节日要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生态保护、活态保护、整体保护、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通过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办节"机制,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加强地方特色节日文化挖掘和保护,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形式,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文化最初的起源之~,是文化长久存在和发展的记录。它对于人们性情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影响,对于一个地方风格的塑造是潜移默化和持久有力的。随着城镇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石莉萍 《改革与开放》2011,(20):123-124
兰州城市民俗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经过长期的传承变异,呈现出以下特点: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去陋存新,健康文明;兼收并蓄,对外开放;追逐时尚,引领潮流;西俗东渐,洋为中用。把握兰州城市民俗的特点,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民俗为城市发展服务,是延续城市民俗生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起着民族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共同性和传承性,模式化和生活化等特征。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主要存在生存环境、发展目标、价值取向等困境。为确保民俗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快把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之中。  相似文献   

5.
饮食与民俗和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有其特有的饮食民俗,而不同的饮食民俗又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随着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化,饮食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更多关注。本文试从饮食民俗的角度入手,东西方世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和英国为例,从日常饮食、节日饮食及与宗教信仰相关的饮食特点入手,比较分析中英饮食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各自的特点,并揭示研究饮食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艰难,如何能万年传承民俗文化遗产?本刊记者对此采访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创建者、"根脉"文化的传承使者王勇超——记者: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作为全国首家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展示为主的大型民办博物馆,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社会意义。首先请您对关中民俗博  相似文献   

7.
昌羽绂 《理论观察》2014,(10):104-105
冰雪民俗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和节庆活动来传承;冰雪体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冰雪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正在慢慢消亡、冰雪体育文化传承人的匮乏、缺乏对冰雪体育文化的宣传、政府相关机构对冰雪体育文化重视不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对冰雪体育文化的宣传,加强对冰雪体育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冰雪体育文化的保护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朱彬 《魅力中国》2010,(26):276-276
鲁菜是中国饮食民俗中的一颗奇葩,其味鲜质美,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鲁菜的传承与发展是与山东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传统文化分不开的,鲁菜的发展历经千年悠久流长,近十几年,鲁菜自身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试图从鲁菜的发展变迁过程中找寻出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良法。  相似文献   

9.
马潇骁  董洁 《中国经贸》2012,(8):136-139
“巫音”是一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民俗活动,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濒临灭绝.至今尚未得到科学保护。在对“巫音”的起源发展、生存现状及其保护与传承的困难等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其功能分化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等发展趋向,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视角提出了较为系统、整体、科学的保护与传承思路,并力图构建起符合巫音的保护与发展需求的新的文化生态系统,以期为保护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定借鉴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一些民俗正在走向消亡.尽管令人心痛和无奈,但博物馆注定是它们最后的家。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不仅仅只是一种哲学观念,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其中最典型不过的当属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了。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节日.甚至24个节气,都有不同的祭奠形式.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俗。春节当然是中国人最重大的一个节日.最近文化部公示的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位列需要保护的民俗之首。民俗,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符码:保护民俗.无异于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1.
陈治强 《魅力中国》2014,(15):84-85
龙舟竟渡是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一支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极为珍贵的活化石。梳理和探究传统龙舟竞渡活动,对研究我国龙文化和民俗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从安康传统龙舟打造、龙舟装备、竞渡方式、竞渡禁忌四个方面进行探究,详细的阐释了安康传统龙舟竞渡的地域特色。以期更好地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国龙文化和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借鉴文化自觉理论对著名旅游城市泰安的各区县乡村传统文化自觉传承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村民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认知因子包括乡村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和曲解,村民对影响乡村传统文化的因素分析,自觉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意义3个方面;村民对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行动因子包括传承乡村文化的举措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两个方面。最后,文章根据相关影响因子提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对于当前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应关注边疆少数民族民俗保护状况,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少儿游戏,是重要的民俗事象。在民俗文化日益受重视的当下,少儿游戏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的变迁,与新媒体娱乐方式的竞争,均使少儿游戏面临生存与传承的危机。重新审视少儿游戏的多重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对传统游戏民俗进行挖掘、保护、开发,变“有限游戏”为“无限游戏”,繁荣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曲丹萍 《魅力中国》2014,(17):108-108
曲艺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曲艺艺术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传承和保护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曲艺的艺术价值,同时深入探究导致其传承和保护危机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有效的建议舜口改进措施。旨在促进曲艺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兴旺.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对于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贵州省X乡苗族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协调度低、苗族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不足、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有待完善、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原因,出现了流失速度加快、传统民族节日庆典氛围逐渐淡化、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效果不佳等困境。以贵州省X乡为例,重点关注苗族传统文化在保护与发展中出现的困境,并提出三条创新路径: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促进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社区提供平台,增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元素;个人转变传承理念,增强苗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自觉。  相似文献   

17.
杨敏  王勇 《改革与战略》2008,24(7):129-131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网络信息检索、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一“活性传承方式”,对“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真化、多样性的体育教育传承的新思路研究,以此较好地完成既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魏相博 《魅力中国》2010,(3):196-197
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是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母体,站在民间文化这个巨人肩上的群众文化,其创造性恰恰来自前辈文化传统的禀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给了我们烛照传统文化的慧眼,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繁荣群众文化的基础。是发展群众文化的起点,是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传承是为了保护,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方向的本质特征.在民间文学艺术中排沙拣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19.
农业民俗是农民长期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产物.它既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一种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达斡尔族农事生产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农事民俗,达斡尔族史料中有对农事民俗的记载,体现了整体效应和生态原理,与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一脉相承,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现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高超的农业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多民族聚集地区,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传统民俗丰富多彩。然而,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民俗遗产如今都面临着或被遗忘、或在消失、或已灭绝的命运。这里分类列举的虽然仅仅是西部民俗的一部分,但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却是最值得关注的。但愿这些民俗项目的濒危指数和保护程度,能够唤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