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中村”改造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加快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协同配合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机制;要大力解决“城中村”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解决“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转性问题”;做好“城中村”政策法律的宣传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城中村”改造氛围。  相似文献   

2.
汪尊芳 《中国经贸》2013,(8):159-160
“城中村”是我国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凸显的一个现象,其涉及到的利益主体众多,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改造和规范,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城中村”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城中村”土地问题形成的原因和现阶段“城中村”改造中针对土地权利问题已经采用的解决途径,并对日后如何妥善解决“城中村”改造中土地权利问题从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和打破二元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是在太原市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08年以来,随着财政收入逐步下降,推行几年的城中村改造政策遇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太原市城中村违法修建、加层等现象非常突出,使得当地居住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厘清改造法律问题边界.在改造倾向上进行价值重塑,必然对城中村改造的稳步推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陈英骅 《特区经济》2011,(12):248-251
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因为集体土地上财产征收法律制度的缺失,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法律制度的缺陷以及征收程序、补偿制度等的不完善,导致城中村的改造出现各种法律困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颁布施行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途径,但是问题依然严峻。在吸收借鉴国外征收理论及制度安排,在我国宪法及现有的法律体系内制定一部《征收征用法》,完整、统一地规定房屋及其他财产的征收、征用才是城中村改造中法律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区。随着城市的改造,城中村大量被移除,从而导致流动人口被迫迁移。流动人口安置已然成为城市改造中的首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文章在分析发达国家贫民窟改造和流动人口安置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杭州地方实践的流动人口安置政策,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流动人口安置政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市近年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中村现象和改造问题日益明显。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典型城中村中社会特征、人口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和环境特征等现状进行定量调查和定性分析,认识到哈尔滨市城中村现状及规划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改造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改造要实现五个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维 《开放导报》2005,(5):92-95
本文分析了城中村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指出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取向不单是改造其物质面貌,更是改造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城中村改造的思路要实现五个转变,即实施目标、改造理念、制度建设、政府职能、改造模式的转变,并且应注意在改造中做好对传统文化、社区文化的保护以及预防新的城中村出现。文章最后简要介绍了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实施进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大量的城中村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城中村的治安问题,城中村的治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城中村治安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而解决城中村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探析“城中村”改造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青  南灵 《特区经济》2008,(10):234-235
"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颗"毒瘤",严重影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因为"城中村"改造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几乎已经成为了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不同"城中村"改造模式的优缺点,构建一种能保障政府—开发商—村民等各方利益均衡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付胥宇 《特区经济》2012,(4):257-259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村官、村民、村集体、政府、开发商多方利益,所引发的潜在经济问题也层出不穷,尤其是村官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更是影响到我国城中村改造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效果。本文从界定城中村村官身份出发,对城中村村官与开发商之间的经济行为表现作出阐述,并对此行为涉及的法律问题从刑法学角度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存鸽 《特区经济》2011,(9):288-290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城中村改造已成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引导村民真正融入城市、改善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的迫切需要。通过调研,将从以下方面对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即城中村改造中房屋拆迁补偿"无法无序";被打乱的拆迁补偿顺序、拆迁评估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拆迁补偿后要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改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城中村改造工作。但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本文以太原市为例,对城中村的村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机制,摆脱城中村改造下村民发展问题的桎梏。  相似文献   

13.
集体行动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始至终存在于人类社会,集体行动现象的出现伴随着单个个体无法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合作问题及公共秩序混沌无序、公共组织效率缺失等问题。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中包括了众多的理论假设,其中"搭便车"行为是指在集团中,个人不付成本或付出极少的成本而坐享集团之利。随着社会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边缘的村庄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地缘村庄转变成重要的城市生活场所,"城中村"便应运而生。文章运用"搭便车"理论来解释部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个体农民存在消极、冷漠以及坐享集体之利的现象,如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开发商、农民集体三个相关利益主体分别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搭便车"现象主要指三者博弈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中不付出成本或付出极少的成本而坐享集团之利的个体。文章运用全新的视角,基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来分析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搭便车"行为,并探索其深层次的原因,目的是为了指出城中村当前面临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海燕 《特区经济》2010,(4):133-135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中村"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本文主要针对城中村改造的内容、城中村改造的原则和城中村改造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问题的形成与更新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星 《特区经济》2007,216(1):150-152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普遍问题,改造“城中村”对各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城中村”的现状,带来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希望对“城中村”改造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又区别于城市社区的特点给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在“城中村”的改造开发、村民社会保障、村民向市民转化、社会管理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深圳城中村建筑改造的目标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带来了众多问题,对深圳的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改造、规范城中村是深圳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中村改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筑形态改造,经过改造使城中村在建筑形态上达到规划要求,消除安全隐患,与整个城市统一协调,二是社会体制和形态改造,即改变城中村原有的土地、房屋、经济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变城中村的人口结构,让“都市里的村落”完全融入都市。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问题的出现及相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城中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继而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城中村改造的困境,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30年来快速发展使得深圳市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土地资源约束。在"四个难以为继"的巨大压力下,深圳于2004年开启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呈现出主体多元、方式多样、项目运作、规划统筹等特点。然而,调研中发现规划着重于技术手段,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安置补偿存在漏洞、政府角色缺位与错位并存、监管法律制度缺失使城中村改造工作陷入困境。本文提出通过重视社会更新,发挥规划师的沟通作用,建立实施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强土地储备工作,规范土地出让,重塑政府角色,理顺拆迁工作机制,完善运行措施从而优化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策略,推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金龙  岳华  杨香河  刘焕文 《乡镇经济》2009,25(11):95-97,106
目前,保定市南市区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主要有村里自主开发和开发商主导开发两种模式,村民对各种模式的改造效果有不同的评价。南市区“城中村”改造中出现了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改造后的新小区设施不完善、只重视硬环境忽视软环境等问题。南市区“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原则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