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理论界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含义认识混乱,对于何谓“不再罚”存在不同观点。正确认识“不再罚”的关键在于明确“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论基础。“一事不再罚”原则主要是来自于程序上“一事不再理”的强制性要求,“不再罚”的含义应为同一违法行为仅能进行一次处罚。在出现同一违法行为触犯了两部以上行政法律规范时,原则上应采取重罚吸收轻罚的做法,不得分别处罚。为减少吸收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应规范立法,避免或减少竞合的可能,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相对集中处罚权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2.
论行政处罚法与刑法重复评价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懿 《发展》2014,(3):89-91
"一事不再罚""一事不再理""禁止重复评价"等原则具有特定的内涵与适用范围,对经行政处罚的行为再次作刑法评价并不违背上述原则。在行政处罚与刑罚竞合适用时,对相同或类似处罚应予折抵,对不相类似处罚并合适用,以避免处罚的不足或过剩。  相似文献   

3.
刘琳瑜 《黑河学刊》2007,(2):94-95,98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我国行政法的具体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该原则,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中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根据该规定,并结合我国行政处罚的实际需要和立法者的原意,可以判定在我国“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罚”仅指罚款。对这一问题的清晰认识有助于行政处罚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4.
在行政处罚法律制度的诸多基本原则中.一事不再罚原则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行政处罚法中最具影响力、知名度最高的一项法律原则。在诸多因行政处罚引起的行政争议当中.被处罚人经常以行政主体违背了一事不再罚原则作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理由。在一些媒体上.针对某一特定行政处罚案件.人们也经常围绕行政处罚是否违反了一事不再罚原则展开热烈讨论。由此可  相似文献   

5.
章满群  陈轶 《魅力中国》2011,(10):377-377
一事不再理原则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普遍遵循的原则,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将其确立为基本原则,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重追究问题不利于保障人权和程序安定。本文是浙江省法学会2010年法学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研究,寻找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探索如何在我国在刑事诉讼中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李朋 《魅力中国》2009,(22):212-212
本文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适用、撤诉与和解的限制等方面对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处分权的限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已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开展“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但“一事一议”制度实施几年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既有制度本身的问题,也有制度执行的问题。要使“一事一议”制度达到预期效果,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有必要对当前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作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什盘是选择性罪名以及选择性罪名的三种情形,探讨了选择性罪名应否并罚的问题。认为一是选择罪名属于“同质之罪”,可以并罚。二是确定选择罪名并罚与否的关键是“罪、责、刑要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9.
黄坚 《乡镇经济》2006,(1):60-63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村级公益主要靠农民自己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筹劳提供。但由于农民收入约束、村级组织弱化等原因,“一事一议”下的村级公益陷入了理论上很圆满、实践中难提供的困境,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原涛 《魅力中国》2010,(31):145-145
现行刑法把单位纳入犯罪主体的范畴。私有性质的公司、企业纳入单位犯罪主体的问题,无论从刑法原理、犯罪构成要件,还是从立法起源及单位犯罪规定的内容上看,都应将私有性质的公司、企业纳入其中。对于机关主体犯罪范围,国家机关应被包括在其中,同时,有关条款对国家机关犯罪的罪种范围做了明确的规定,避免社会和司法实践上的混乱。单位犯罪主体的犯罪处罚,新刑法采取的是以两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补充;同时应认为单罚制与单位犯罪主体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一事一议是中央推出的又一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推动了农村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解决了制约农村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一事一议”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现象,使“事难议、议难行、行难成”,群众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要确实保障“一事一议”工作顺利实施,在“一事一议”资金筹集和使用上,应全程实施“阳光作业”。在资金筹集上,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首先,由村民代表提出“一事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一事一议”制度效力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实地调查资料,文章从公共物品投票决策、资金约束和管护搭便车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了农村“一事一议”制度的效力。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存在制度设计缺陷和实施环境限制,“一事一议”制度在当前难以成为我国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有效的供给制度,甚至可能会成为公共物品供给的一个制度“陷阱”。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需要规范议事内容和程序、调整筹资上限标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及公共物品管护制度。  相似文献   

14.
彭河村村民普遍认为,“只要筹资能够解决村组里的基本问题,大家都还是愿意交钱的”。看来收的钱用到村民最为需要的地方才是维持“一事一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自“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实施以来,由于操作不当,出现了走偏现象。  相似文献   

16.
“首违不罚”制度在当前我国的税收执法实践中关注度较高。长期以来大量相关裁量基准与免罚清单的出台,在为涉税“首违不罚”制度的最终建立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导致了各类规则之间冲突频现。当然,作为一种行政自制规范,相关裁量基准与免罚清单的发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执法人员权力的恣意行使,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过,各地税务机关发布的“首违不罚”制度文件,往往存在着欠缺法律基础、突破立法位阶等内生性缺陷。为了将此类地方规范性文件引向法治化的轨道,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处罚法》第33条与《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衔接、提升地方裁量基准与免罚清单的效力级别,并于其中规定逸脱条款,以更好地维护纳税人权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税务人员一定要准确把握其含义,才能公正执法。  相似文献   

18.
“审计处理”与“审计处罚”是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审计结果所做出的相关连的两种处理形式,是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一种职权,是审计机关根据审定的审计报告,针对审计相对人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依法做出的具有强制性的纠正或制裁手段。二者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一事一议”成为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渠道,“一事一议”制度作为后税费时代中国农村村级公共物品供给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其有效性和适应性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该文在梳理“一事一议”制度出台背景的基础上,考察了“一事一议”制度有效实施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困境。指出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需要因事、因地而宜,方法创新;调整筹资上限标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和强化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着力解决村内公益事业建设融资难题,按农民自筹资金配套,使多年来的“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困境得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