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民生新闻是以社会大众为视觉,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把社会大众的身边事、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把话筒、镜头对准基层,把画面、时间留给社会大众,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报道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通过报道对社会大众有影响的事来揭示一个社会现象或者提供一个启发,能给繁忙受众以轻松一笑、或是让人冷静思考,从中得出经验给社会大众以启迪,以此来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个分支,社会新闻反映社会生活中与老百姓有关的社会问题,包括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等等。笔者认为社会新闻是母概念,民生新闻是子概念,  相似文献   

2.
魏国宾 《魅力中国》2009,(24):49-50
民生新闻栏目的开辟,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目前在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民生新闻用老百姓的视角来报道老百姓的事情,“为百姓说话”,“说百姓话”,使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便民生新闻在繁荣热门的背后,也走入了某些误区: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人情稿”现象;舆论监督的失当等等。究其原因,既有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也有媒介体制的影响,只有健全电视运作体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地方民生新闻才会向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民生新闻最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基本特性就是民本取向,就是要用“平民视觉”关注民生疾苦,用灵犀来传递和表达人文关怀的思想,在新闻对民众生活及生存状态的切入与拓展中,实现新闻功能的延伸,并且最大努力促进具体的新闻事件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诸多业内期刊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样一种新闻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拟在一些学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结合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的显性表征,力图进一步廓清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报道题材等基本性概念,审视和揭示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性所在,从而在整体上对民生新闻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些误解和实践上存在的农民话语权缺失、背离新闻特性、同质化等误区进行进一步辨析,并试着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浅议如何提升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在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以民为本”,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只有遵循新闻规律,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坚持民生新闻的人文性、理性和建设性,辩证、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拓展报道领域,突出地方特色,彰显节目个性,才能全面提升报道品格,最大限度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冯燕 《魅力中国》2013,(19):294-294
近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新闻报道提出了“三贴近”的要求,新闻媒体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民生新闻应运而生。民生新闻自出现起,政府就把它当作了联系群众的纽带,百姓把它当作了代言人,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一路攀升,对开拓电视新闻报道领域、扩大电视新闻影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今天,我就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定位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春波 《魅力中国》2013,(29):392-392
面对新闻同质化现象,多角度的报道可以发现新的角度和侧面的新闻视点。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更不同”,在选择报道角度的时候。最直接的从新闻事件本身的不同层面选择,和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选择,从而避免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刘振元 《魅力中国》2011,(20):14-14
随着我国一系列关于民生政策的出台,以及电视新闻这一社会主流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民生新闻逐渐成为各家电视台争相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由于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又大大符合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时间,一大批反映民生的新闻栏目、专题栏目应运而生,每天都有播不完的民生节目,争抢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9.
向曦 《魅力中国》2014,(6):315-315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最为核心的内容部分,但是相对于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民生新闻,部分地方台电视时政新闻关注度不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期待,尝试让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相有机融合是创作此类作品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从新闻采编、新闻创作实践和新闻创作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规律,提升时政新闻是的节目质量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10.
梁永东 《魅力中国》2014,(8):305-305
社会舆论受到新闻传播的影响,尤其是当新闻报道涉及到民生问题时,对于社会舆论的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所以,新闻媒体必须重视民生新闻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报道民生新闻,要站在平民视角,同时还要统筹全局,关注民生。维护民生,坚持民主,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葛丽芳 《理论观察》2011,(2):169-170
民生新闻是各地方电视台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过对于那些火灾、车祸等灾难事故的报道,却常常存在“碎片化、格式化”的现象。以交通事故为例,不少记者已经有了惯常的格式:  相似文献   

12.
费滟杰  刘畅 《理论观察》2009,(2):156-157
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指新闻评论要评说和论述的对象。它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事件和问题。通俗的说,它是新闻评论要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即一篇评论要论及什么方面的问题或对象。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所有的报道都需要配发评论,只有那些有评论价值的,包含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需要进行理性思辨的;  相似文献   

13.
移动通讯设备摄影功能越来越强大,图片拍摄和传播实时化,新闻图片在传播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脱离传播情境的新闻图片具有多义性,常常出现误读现象。本文结合京华时报救助老人新闻图片误读事件具体剖析误读原因,并提出预防误读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度、深度决定影响力”。民生新闻的报道要不断拓展其外延,深化其内涵,实现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超越,要让深蕴时代内涵的民生新闻报道,符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黄秀坤 《理论观察》2009,(6):161-162
现场报道就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与观众,手持话筒对新闻当事人、有关人士进行采访,就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及时报道,向观众做口头叙述,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进入画面以目击者身份采访并口述报道,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现场信息传输给观众,展现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貌,报道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是同步的,因而使报道与接收具有同时性。  相似文献   

16.
王君彦 《发展》2012,(7):100-100
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开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电视民生新闻仿佛在一夜间异军突起。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通过各种样式民生新闻栏目的打造,找到了适宜于地方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新闻沃土。对于地方电视媒体来说,民生新闻报道以地域化、本土化的优势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地方观众群体,观众收视率表现比较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台一直以来,时政新闻类的报道不为大多数地方观众所接受和关注,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东 《魅力中国》2014,(20):281-281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民情,由于传播方式平民化,深受观众的喜爱,不仅是广大百姓诉求的绿色通道,而且还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民生新闻的出现既从表面上代表了一类新闻的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操作理念的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受众为本。  相似文献   

18.
张霞 《理论观察》2009,(4):173-174
近几年来,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类别在全国各媒体中日益红火起来,然而,就党报来说,虽然也有些波澜,但相对则较为平静,难以摆脱其固有的严肃面孔。因此,为进一步丰富民生新闻内涵,拓展报道空间,提升报纸品质,充分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进行新闻形式的探索,为党报添彩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传媒技术的日益更新,新闻的深度报告也在不断进行自身的更新与发展。新闻深度报道致力于以公共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提高公众行动能力,引导公众意见,影响公共决策,起到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转型过程中的国内矛盾,全球化背景下大国崛起历程中的中外矛盾集中显现,新闻深度报告专题栏目适应时代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征。2010年发生的民生事件中,以“上海医闹伤人事件调查”为例,分析新闻深度报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凯峰 《理论观察》2009,(2):166-167
广播新闻深度报道是运用广播传播手段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和手法。它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透视新闻人物的心路历程,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并揭示其本质、价值及规律,是一种高层次的报道形式。新闻深度报道能扩大媒体的声誉和影响,彰显独家报道优势。做好广播新闻的深度报道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